Member of
Mulan DX Club                BACK UP NEXT
HOME Contest  Propagation QSL & LOG 中文 多媒体

2013年比赛记录(下)

Copyright BA4ALC/BA5CW

3 B5HQ IARU HF MIX  CRSA总部电台 多人双机

  • 比赛数据总览

图1 比赛综述统计数据

  • 关于CRSA总部电台

表1 十年来BxHQ的数据统计

CRSA的总部电台BxHQ从2003年开始到去年的2012年整整经历了十载,从开始南京一地设台,到后来全国各地遍地开花,积累了很多经验,也带动了一批比赛爱好者参与到其中,对业余无线电比赛的普及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 十年来的组织活动,也使一些每年参加老HAM疲倦了,大家都有休息一下的愿望,今年恰逢CRAC接手业余无线电管理,而IARU成员还没有来得及改,这个过渡时期,我们在CRAC的领导下,沿用老的CRSA名称,由BY5CD一个台承担所有波段和模式的总部电台角色,也算是一种创新尝试,其实纵观以前其他国家的总部电台,并不是所有参赛的总部电台都会倾举国之力,去获得一个比较好的名次,也有不少HQ台, 只是一个简单的集体台甚至个人台,他们的出现是为其他IARU 短波锦标赛送出大家所需要的HQ系数,至于成绩,不是他们追求的结果,我们为什么不能回归这个最基本的初衷呢?当然,这同样给那些十年来为总部电台服务的ham们留出一次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参加比赛。

  • 地点——上路湾村BY5CD竞赛基地

图2 上路湾西山顶附近的天线分布(BD5CHU摄)

  • 天线——从山顶自东向西
    • 18米铝管80m GP, 调谐在CW波段
    • 20米CL20 4单元八木@18米高
    • 10米CCL10 5单元八木@12米高
    • 山顶 40米 4单元倒V八木 北美和欧洲方向各一副 @12米高
    • 山顶向北,接收天线,北美和欧洲方向330米长Beverage天线各一副
    • 15米CL15 5单元八木@15米高
    • 10-20-75米倒v@ 12米高, 给75米波段SSB用

  • 操作员——木兰围场BA7IO,BA4ALC

图3 比赛用的设备和正在比赛中的操作员(黄彤摄)

  • 设备

1号台:K3收发信机,HF2000功放,419B滤波器,主攻40米和15米波段

2号台:IC7800收发信机,Emtron DX-SP2功放,419B滤波器,主攻80米,20米和 10米波段

天线切换:Sixpak,接收天线2*2交叉开关

  • 赛前准备

这是上路湾村计划开始以来的第四次比赛,也是BA7IO和我几个月前就确定好的一次WRTC2014磨合比赛。上路湾的电磁环境还可以,山势的利用也使天线效能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发挥,在经历了去年CQWW CW测试,和今年CQ WPX SSB比赛后,我们最终决定换掉了抗风性比较差的Spiderbeam和Moxon,经过CQ WPX CW前大规模改造,终于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比赛环境,于是我们有了三个塔,5个波段的单波段固定天线,三副辅助用的偶极天线,以及两副330m长的beverage接收天线。用铝管做的天线抗风性有很大提高,本来这次的硬件准备工作是非常轻松的,BD5CHU和他的工程队只需要把在大风中松脱的15m八木紧固一下,测量所有天线的驻波,有时间再增加一对176米长的Beverage,然后处理好接收天线的馈线共用问题就可以了 。事实上,天线的确是没什么问题,却发现三个旋转器中的两个控制器被雷击损坏了,幸好还有备用的,只是需要重新校准方向,在山上方向的校准并不是 很方便,开始按印象设置了一下,但其中10米波段旋转控制用的是马工的单片机控制器,还必须认真测试并输入数据,这个工作直到比赛开始后周日白天才完成。由于这些小意外,加上天气炎热,最后我们是尽量减少了硬件的调整和准备,原计划中的新beverage也将推迟到下次比赛 前在去完成。这几乎是BY5CD这么多年比赛以来最轻松的赛前硬件准备了,BA7IO还说BY5CD是成熟了,来了就能比赛,这是对BD5CHU这么多次折腾之后的肯定。

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已经知道了自己的WRTC积分铁定有资格参加明年在美国举办的比赛了,这么多年来,从一个懵懂的ham走向一个 成熟的DX和比赛爱好者过程中,一直有BA7IO的陪伴,互相鼓励,共同进步,所以明年WRTC比赛的同伴毫无疑问是BA7IO,他的几次单人比赛的经典战例,也证明了他的比赛能力。但是我们 在这以前很少一起合作比赛,需要有彼此协作的磨合,计划中会有最少两次的磨合比赛,其中今年的IARU比赛是一定不能错过的,这是仅有的一次可以去完整模拟比赛策略的机会,我们相约 今年7月用BY5CD的呼号,按WRTC的计分规则进线第一次演练,主要目的是熟悉规则和波段分配的配合。恰逢BxHQ今年有新想法,要集中在一个台工作,眼看比赛时间就快到了,还没人承担任务,我 就顺便接下了这个差事,事后有人说我多管闲事,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因为是HQ台,策略上和WRTC是有差别的,折中后我们使用如下自定的“规则”:硬件上我们必须使用大功率,以满足一定的QSO需求,按WRTC低规定我们采用2O2R配置,也就是双人双机操作,两台机器可以同时发射,但是不 允许使用双接收、网络辅助以及猜呼号功能。QSO数量目标被迫定到4000,这是个很难完成的任务,双人双机操作和几十个人的团队操作12台机器是没有可比性的,因此赛前 和BA7IO商定,以3500为基数,向4000努力。

图4 赛前软件和设备调试(BD5CHU摄)

周五晚上,BA7IO和特意来来采访的《电子制作》杂志社黄彤老师都来到了宁波,在当地ham盛情款待后,我们回到宾馆继续畅聊,大约2点才睡觉,第二天早上9点不到,我们一起出发上山,大约10点我们到达了上路湾,立刻投入了室内设备的连接,这个过程并不长,只是BA7IO的K3发射一段时间后总是会自动低电压保护,为此我们又准备了一台7800备用。吃完午饭,BD5CHU继续上山处理接收天线的馈线,BA7IO他们则午休去了,等我安装完软件和调试好功放,我也抓紧时间睡了两个小时,晚饭前匆忙维修了一下K3,感觉故障不再出现了,我们还花了一点时间简单介绍了一下WRTC的概况,然后讨论了传播、波段分配和CW/SSB的比例等问题,晚饭后我们就边聊天边操作电台占领频率,等待比赛开始。

  • 比赛

表2 比赛中量分时、分波段/模式、分OP的QSO数量统计

比赛开始后,根据赛前收听情况,我们改变首发15米和40米的计划,BA7IO选择了他负责的10米-20米-80米中的20米波段,而我选择了我负责的15米-40米波段中的15米,都获得了良好的开端,第一个小时做了235个QSO,在我们的策略中,DXCC字头和HQ台是我们的系数,而不是传统IARU比赛的ITU分区系数,如果能高速主叫,我们就放弃寻找系数。当我在享受着Pileup时候,右边操作位上的BA7IO开始了抱怨,首先是他嫌发射延时太长,丢字,告知了解决方案后不久,K3低电压保护的毛病又出现了,我们只好临时改换成备用的IC7800,这一共花了我们15分钟时间,然后IC7800的延时也不符合BA7IO的要求,我们一起找到Delay旋钮并做了调整,第二个小时就在这手忙脚乱中渡过了,和更换硬件损失的时间相比,把已经占领的频率丢掉,再也形成不了pileup的损失是更大的,我被迫从15m转到40m,第二个小时我们只做了130个QSO,几乎损失了一半的速率,这是我们整个比赛中由于人为原因损失最大的一次。第三个小时开始恢复了正常工作,一个晚上BA7IO在20米,我在15米、40米甚至80米中轮换, 基本保持了200Qs/小时以上的速率,最快的一次是252Qs/小时,一直到 早晨5点天完全亮时,我们的速率开始有了明显的下降,跌到了133Qs/小时,之后的20m率先进入低谷,10米也久久没有起色,凭借着15米以JA为主北美 为辅的高速通联,我们仍然维持了两次182Qs/小时的速度,前12小时过去之后我们的QSO总数居然到接近了2500,简直是太疯狂了,BD5CHU还乐观地估计,全程比赛超过4000不成问题。

在BD5CHU高兴的同时,其实传播的疲态早已开始体现,20米的衰弱,10米又起不来,15米则逐步下降,我们从149,108,117,一路下滑到中午的65和66Qs/小时,这种传播非常令人沮丧,我 很不甘心,幻想着15米的欧洲能早点起来,于是就拒绝吃饭,BA7IO的心态果然比我好得多,完全接受了传播不好的现实,该吃饭吃饭,该散心散心,还拿着对讲机和BD5CHU以前配合调整旋转器。从下午1点到3点的时间段里,速率降到54、43、76Qs/小时的冰点,前半程的大好形势此时丧 失殆尽,我们已经不可能完成4000QSO的任务了,只是期盼着下一个小时的传播能恢复起来,一直等到下午4点半前后,欧洲的15米终于恢复了,20米虽然不是很好,但也不像前面那样完全寂寞,到了下午6点半,终于接近了灰线,我 果断放弃了传播说得过去的15米波段,转向我们QSO数量还不是太多的40米,最后享受了一个半小时的Pileup,这段时间里,BA7IO则把其他几个波段都扫描了一下,最后发现80米非常不错,可惜这时离开比赛结束只有半小时了,这半小时他做了41个80米QSO,获得了不少宝贵的系数,比赛结束那一刻,BA7IO直后悔切换到80米晚了。

整个比赛我们就经历了前半程的疯狂,中间6-7个小时的寂寞,以及最后三个半小时的追赶,最终完成了3767个QSO(包含重复),超过了基本目标, 距较高目标相差233个QSO,如果我们没有更换硬件的时间损失,如果最后阶段能更早一点切换到低波段,我们也许真的能完成4000QSO这个 看似有点高的目标 ,可是没有如果,我们只能下次再来。

  • 后记

1 关于BxHQ:也许今年是最后一次用CRSA这个HQ代码了,新的CRAC的出现,是不是需要考虑一个全新的组织模式?我们是以追求成绩最大化为主?还是为了普及各地业余无线电比赛也主要目的?如果是前者,从前 十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最好的方法是集中有两个大台分别承担SSB或CW的所有波段,另外各组织一个周边地区的辅助台,帮助主台寻找并提示系数,以及分担主台的弱势波段,这是比较符合强台比较少的现状的。如果是后者,组织者需要提前半年以上时间开始接受报名,尽可能分布广泛,以提高普及的效果,给报名的台一个准备时间,做强他们所承担的波段,每个波段/模式最好是有两个台,一个主台,一个备份,到比赛前根据各台的实际硬软件 准备情况,最终决定由哪个台值机,对于那些经验比较少的新台,组织者最好指派老手辅导比赛,这样经过几年的磨练,获得好成绩也不是个难事。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前者成熟,大组织的工作量减少,容易迅速获得相对比较好的成绩;后者需要组织者花费大量精力进行前期沟通、判断和监督承办台,也需要有耐心的辅导甚至实地考察,否则很容易出现以前BxHQ那种水平或条件参差不齐的状态,只是起普及作用而难以提高。

2 关于WRTC:今年IARU有好几支准参赛队用WRTC的赛制参与了比赛,甚至有和我们一样用总部电台身份(ES9A)参赛热身,通过 此次配合,了解了双人双机条件下波段/模式的分配和合作的需要,也知道了自己高速处理堆叠的能力,彼此了解同伴的特点。通过对比其他参与WRTC测试台的成绩,可以发现,实际WRTC比赛的时候不会像在欧洲举办时有足够多的台回应主叫,我们要有用小功率参赛时如何提高QSO速率的准备。我们接下来还需要 安排一次硬件的磨合比赛,处理共用天线时有可能发生的干扰,确定和测试正式比赛将携带的硬件,体验在低功率下的比赛策略变化,更加注重CW和SSB模式QSO数量比例的分配,也许明年3月的俄罗斯比赛是个比较合适的时候,这是正式WRTC比赛前唯一一次24小时赛制的混合模式比赛,如果一次比赛硬件测试不够完整,则还需要增加一次AACW比赛测试。

  • 结果 #36全球,排位57%

4 BY5CD CQWW SSB 多人单机

  • 比赛数据总览

  • 地点

BY5CD上路湾竞赛基地

  • 硬件配置

上图是最终比赛中实际用到的硬件配置,本来的配置要比这个复杂,是考虑使用主叫台+系数台+辅助台,每个波段都有辅助天线的豪华MS配置,但是由于最终参赛OP太少,1.75个OP连全时系数台都保证不了,所有干脆就没有安装辅助台,只是临时在毛竹上安装了一根740正V,用来作为主叫的全向补充。

经历了台风之后,15米天线又像以前一样滑落到塔上的三角平台,而20米天线特别惨,由于主梁连接立杆的抱箍断裂,整副天线掉落到地上,阵子损伤严重,天线报废。40米倒V八木倒是久经考验,巍然屹立,只是毛竹已经由青变黄,80米天线原来准备架设4sq,但是最终因为风太大,无法立起天线,只好用修复老天线对付一下,另外beverage天线的效果仍然问题很大,所以最终160m倒L的安装也取消了。

  • 操作员

由于余姚水灾,原来的主力队员BA5FB和BA5BJ都被派往余姚工作,没时间参赛,因此最终到场的只有3个OP,5处第一天白天主要在安装天线,晚上单人值机,第二天白天学校加班,赶回上路湾已经是晚上十点了,坚持值机到2点钟,5处实在是辛苦了;小张同学第一天白天以及第二天上午值机,午饭后就赶回学校准备考试去了;我则偷懒,第一天晚上11点睡觉,到5点半才起床,第二天因为单人从中午坚持到晚上10点,所以11点又去睡觉了,到一点半才去替换5处,平均起来是1.75个OP,虽说是MS,其实很多时候是纯单人,OP还是非常紧张的。

  • 比赛总结

比赛前一直注意自建的RBN数据,传播很好,可以说是近年来最好的一次,另外有两个大团队将去西北地区的23分区,以B7P为基础的BY0AA M2新疆团和CARC组队的敦煌B9/BY9GA MM,其中新疆是去年底我自己就计划去的地方,还就场地问题和BG0APD联络了很多次,敦煌团队的BD5RV也曾在比赛前两个月就邀请我去参赛,这两个西域的地理位置对我有非常大的吸引力,离开ham众多和字头众多的欧洲比我们这里少了电波一跳到两跳的距离,可以获得更多的QSO数量已经系数,基本分也会比东部地区高出一大截,地理位置非常优越,除此以外,稀少的人口也会带来更安静的电磁环境,很容易取得高分。但是由于公司产品有个重要的鉴定会,我抽不出时间跑那么远的地方去比赛,所以早早地放弃了这两个念头,更有甚者,10月初余姚居然来了个百年不遇的水灾,公司的事情更多了,这不仅影响了我自己,而且也影响的本地区其他两位主力OP,BY5CD只能参加MS组比赛,我甚至连破纪录的信心都没有了,抱着打酱油的心态参加了这次比赛。

但无论如何MS涉及的准备工作和策略问题相对要简单得多,以前一直参加MS比赛,驾轻就熟,心想就算随便玩玩也不会太差。到比赛前一天才知道,小张同学因为要参加考试,第二天中午必须离开,而5处临时接到 单位通知加班,算下来会有16-18个小时没有系数台而只能单人操作,如果算上合理的休息时间,那么将有一半时间要做单人操作。尤其这主要关系到比赛后期缺少系数台,对MS的系数影响将会比较大,而且还会损失约5%的QSO数量。

比赛的实际情况也基本印证了我赛前的猜测,10m和 15m的传播非常好,以至于我们没有时间去做20m,作为MS来讲缺个别波段的QSO数并不可怕,但千万不能少了主要波段的系数,20m波段虽然经过后期的努力,做到了不少CQ分区系数,但DXCC系数还是损失严重。第一天 后半夜的40m欧洲操作十分不理想,大部分时候每小时QSO数量居然连20都达不到, 第一天最后只做了1800QSO。第二天的上午的操作也不太理想,想着BA7JA单人成绩都有可能要 超过我们,以至于后面的10小时我一个人操作期间连吃饭都没敢离开电台,拼命做QSO,直到5处过来接班,终于可以有机会休息了,2小时后,我知道5chu加班回来肯定顶不住,所以又上台工作,正好迎来将近两个小时的EU 40m小信号pileup,总算40mQSO不会太难看了,但是由于系数台的缺失,40m的DXCC系数和20m一样不理想。比赛的最后两个小时,和以往一样,15m和10m的NA高潮如约而至,最终成绩竟然超过了原B7P创造的记录,如果扣分不是非常离谱的话,我们终于实现把WPX和CQWW的四个MS记录收入囊中的愿望,这是意外的收获。比赛以后看见BA7JA的单人成绩竟然高达460万分,仅仅差区区20万分不到,敬佩之余,一身冷汗。 顺便一起统计一下两个23分区取得好成绩的多人比赛:

  排名  
  QSO 得分 世界 亚洲 中国
B9/BY9GA MM 6087 956万 31/67 45.6% 5/10 45.5% 1/1 100.0%
BY0AA M2 5945 1027万 26/115 22.6% 4/11 33.3% 1/3 33.3%
BY5CD MS 3424 482万 26/116 22.4% 8/49 16.0% 1/16 6.3%
BA7JA SOA 3183 464万 38/964 3.9% 3/71 4.2% 1/3 33.3%

由上表可见,BA7JA的单人成绩非常优秀,BY0AA和BY5CD的成绩也不错,B9/BY9GA的成绩处于中游

上路湾的条件用来做MS的确有点浪费,加上传播的帮忙,最终破了个记录,也算不虚此行。几次操作下来,发现我们必须改善上路湾的低波段条件,40m还是需要用一个塔去提高高度,80m和160m的重点还是要解决beverage的接收效果问题。高波段则需改善多方向快速切换和高仰角天线做JA的可能,最后完善辅助天线配置,争取完成一个完整的M2解决方案。

  • 结果 #1中国,#8亚洲

5 BY5CD CQWW CW 多人双机

  • 基本数据

BY5CD第一次参加CQWW的M/2组比赛,第一次超过1000万分,第一次超过7000QSO(包括重复),第一次总系数超过700个,破纪录在BY5CD的历史上并不稀奇,但是一下子突破的步骤这么大,还是让人兴奋不已,这是BY5CD搬到上路湾后的一次真正的检验。在上半年的两个WPX比赛中,是BY5CD上路湾的试水,硬件还没有完全成型,山上的气候影响了我们对不同天线的选型,我们被迫从简单的升降杆支撑线天线转换到抗风能力更强的塔和铝管天线的配合,我们那时候电力还不能稳定供给,我们那时候也没有固定的宽带网络,虽然成绩已经超过了以前在学校水平,但是我们不满意。7月份我和BA7IO两个人承担了中国总部电台的任务,成绩也非常出色,但这毕竟是占了总部电台的光,不能完全说明问题,10月的CQWW SSB比赛中,我们的OP不齐,连参加MS组都是捉襟见肘,虽然破了记录,但不兴奋。这次的大幅提升,是对上路湾基地建设着辛勤付出的全面肯定,尤其倾注了BD5CHU的心血和汗水,在次表示致敬。

从QSO的分布情况来讲,第二天稍微偏少了,原因是第一天的系数只有421个,离开我们680个以上的目标很远,所以在32-35这三个多小时的灰线时间,几乎 全面停止了主叫,全力保证系数的增加,这段时间努力加上以及之后的160m主叫,对最终总系数达到711个起了很大作用,为此牺牲的几百个QSO是值得的。

来自福州、济南、天津、上海和宁波的操作员个个精力充沛,主力队员的操作时间分配和得分都相对平均。

按照计划,我们分成了主叫1、主叫2和辅助三个台,主叫1主攻15m、40m和160m波段,而主叫2则负责10m、20m和80m波段,两个分组获得的QSO数量也趋于平均。

  • 硬件篇

BY5CD的硬件道路是比较曲折的,在学校里就是三次推到重来,上山后又是因为山顶气候问题,今年就换里两个方案,这次动作比较小,但是由于俞师傅的工程队很忙,本来计划中的40m三单元八木只是架设了塔,天线还没来得及上去,80m的4SQ是比赛两天中BD5CHU和BG5TOX两个人铺设地网并冒雨调试的,加上比赛第二天架设的160m倒L天线,他们两位真的辛苦。BY5CD上山后的建设路程请见:

  1. 建设一个超级大台——BY5CD之上路湾计划 (一)
  2. 建设一个超级大台——BY5CD之上路湾计划 (二)
  3. 建设一个超级大台——BY5CD之上路湾计划 (三)

这次的硬件配置大体和上个月SSB的时候差不多,只是MS和M2的应用,采用了不同的连接方式:


硬件的配置其实没有定数,大家都是根据自己的环境、经济、传播特点等条件不同走自己特色的道路,一味好高骛远很有可能会走弯路。这次的主叫机器是两台K3,一台是我自己的,一台是BA7IO拿来维修的,我之所以承接他这个维修任务,就是想着这次可以用他的机器配成一对相同的主叫机,这可以减少操作员用于适应多台不同机器操作的时间。K3作为CW比赛是比较理想的机器,而且这两台K3都是装了副接收机选件的,这样可以利用耳机左右两个通道听不同频率的信号,以便自己抓系数,另外我们也用他来接低波段的接收天线,两个耳朵可以同时听到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信号,低波段上的这种互补收听有时候很重要。主叫台采用两台功放,一台是JAA的HF2000,一台是老干部借给我们的EMITRON DX2,这一年来他们都是主力功放,让人省心。辅助台则采用了IC-7800,icom的顶级机器,没啥好说的,用他来做辅助正好可以解决辅助台缺功放的矛盾,200w比100w高了3db,能好一点 算一点,在调试机器的时候,发现辅助的10-20-80m三波段倒V天线的驻波有点大,经BA3AX的提醒,连7800的天调也充分利用了,只是我忘记了419b滤波器只能承受150w功率,比赛的时候 对滤波器造成了软损伤。
根据最终比赛实际情况做的系统配置示意图

天线系统比起以前学校里来说是简单了很多,没有很高的塔,没有堆叠,在我们的地理位置上,我们必须高波段和低波段都重视,否则没有机会和南北的大台们抗衡,我们低波段走的路线就是比较低调的奢华,40m用竹竿支撑的4单元倒v线八木,80m用竹竿做的4sq,160m也是两根竹竿做的倒L,这是充分利用山里的条件制作的,其貌不扬但效果显著。比赛前,我们试图 在山顶增加一付15米高的塔和3单元全尺寸40m八木,想进一步改善晚上的通联条件,因为11月底是典型的冬季传播,谁不重视低波段,都会吃亏的,但最终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完成, 幸好前面提到的两付线八木还是比较给力的,尤其是可以很迅速切换两个 得分主力方向,在本地时间晚上10-12点这段北美和欧洲同时开通的时候,大大提高通了联效率。但是我们也有心病,那就是我们的Beverage低波段接收天线一直效果不好,本来也想通过改变长度,换隔离型1:9变压器,增加地网来探索一下提高性能的可能性,但也是因为时间关系放弃了。高波段的3副单波段八木,对于竞赛台来讲,这算是很普通的 配置,在山上建设一个高塔是很奢侈的事,这些塔都是靠几位70多岁的老伯蚂蚁搬家似的运上去的,大风也不允许我们架设得更高,有个12米-15米的高度我们已经很开心了。其实天线的效果好坏,除了天线本身形式以 外,也和架设高度及周边地形有密切关系,我们利用了山势,营造了一个低仰角的天线系统,使得它们在远距离通联中比一般的台强大几个db-十几个db,低仰角增益是我们的秘密武器。

多人组的比赛规则允许有QSO提醒功能的存在,因此我们配置了两台SDR接收机,其中一台SDR-IQ负责分时当时有传播的几个波段的信号,通过内部的QSO提示网络分送到各台,另外一台EASY-SDR则是给主叫1台的运行波段服务,在提供频谱显示的同时,也为本地网络提供数据,本来主叫2台也有同样的配置,最后因为另一台SDR-IQ外借没有及时归还而省略了,我们为了这次比赛的SDR-SKIMMER服务,早在8月份就开始运行并持续向公开的RBN网络提供数据,通过数据分析也能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本地传播变化的特点,在比赛中为增加QSO数量和提高系数的寻找效率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 比赛篇

正如BA4DW写的那样,一个比赛要出好成绩,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我们这次碰到了好传播,虽然比赛前SN数值一直下滑,但是对于重视低波段的BY5CD来讲这是个好事情,太高的SFI会造成电离层D层密度增加,低波段吸收严重,如果低波段不好,晚上的40m基本通联就会变得无所事事,而80m和160m的开通都会成问题,这会损失很多系数,我们比赛前几个星期想增加40m八木就是我基于当时SFI非常高做出的决定,我们40m需要更强的天线去应付高SFI条件下的通联,比赛前的一个星期,SN数字一路下滑,我就暗自高兴,只要K值 保持低位,这次低波段有戏了,这是多年来参加比赛积累出来的经验,我曾经劝BD5CHU,干脆放弃新增40m八木的建设,重点先搞好160m和80m,我们的40m线yagi在这种条件下能对付,可惜他没有听我的劝告,这是我感谢他辛苦劳动外的一个小小抱怨,正如上面说的,我们80m的4SQ和160m倒L是第二天才架好的,第一天用辅助台40m倒v收听了160m波段的优秀传播,更加深了我这种焦虑,我怕第二天K值突然升高,会让我们160m系数损失太大,运气好的是第二天K值直降到0,比第一天还给力。

11月传播数据变化

比赛前,心里一直有个小小的愿望,就是要达到或超过10月SSB比赛时新疆团队的M2组QSO数量,但是一直没有敢想在总分上超过1000万,我认为我们和新疆比的弱势是平均每个QSO的分数相对低,同样的QSO数量,我们靠JA充数的话,得分肯定低。所以我制定的目标是5500-6000QSO,而得分是750-1000万,确保能破记录,有条件就冲击一下上个月新疆的成绩。最终我们超过了高目标1000个QSO,成绩也大幅上扬,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这就要说一说我们的OP了,这次的OP很精简,BD5XX BA4MY BA3AX和我,BA5FB一直没有确定能抽出时间过来,不过最后他还是来了两个小时,也在我们吃饭的时候做了100个qso。这几个OP的特点就是让人放心,虽然对BY5CD的硬件系统很陌生,间断的介绍后,他们就能记住要点,而且操作时很快就适应了。来之前我就知道BD5XX和BA4MY两个是通联狂人,都有着比赛和海岛远征不睡觉连续操作不肯下台的“不良”记录,典型的麦霸,而且这两位又分别是去年CQWW CW低功率全波段有辅助和无辅助的第一名,BD5XX在去年的比赛中一个人设台操作撤台,连续三天没睡觉,很简单的设备做了100万分,写下了低功率无辅助的新记录,而BA4MY用不到一天的时间做了40多万分,比很多参加两天时间的低功率BY参赛者成绩高,说明他们的操作速率没有问题,也参加过多个远征或大台的比赛,对大功率组的操作也不陌生。BA3AX则是B3C的台柱之一,比赛经验不在话下,设备使用也熟练,只是因为我把他分配到和BD5XX一个组,这个麦霸占用了很长的主叫时间,苦了3AX只能兢兢业业地操做辅助台,主叫机会真的不多,我有点过意不去。我和4MY一组,操作时间基本对半,我本来打算是让他操作得更多,但是由于第二天晚上我经受不了欧洲160m的诱惑,不断地增加系数,让我有点不愿意下台休息,这是我又一个过意不去的地方。另外一个比较让人开心的事情是,我们虽然都是M2新手,对辅助台和主叫台的配合并不熟悉,但是到比赛没多久,我们这些OP就能很好配合,对系数增加甚至是QSO数的增加起了很大作用,不过在辅助台的使用中我犯了个大错,没想到N1MM的软件互锁不能锁住第三波段,在发现这个问题后,我们只好放弃第三波段的系数寻找。


从左到右BD5XX BA4MY BA3AX BD5CHU BG5TOX
写了几个操作员后,我必须要说到人和部分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台下幕后的英雄,竞赛台要取得好成绩,硬件的建设无疑是最基础,也是最辛苦的一个环节,幸好我们有一个5处这样的建台狂人,每次的改进意见出来,他都挑一个最难最大的去做,正向他说的,他的乐趣就是在于不断的改进设台条件中,每次所有东西推到重来时,他都毫无怨言,而且是略带兴奋地去干,虽然最后都是累到趴下,但只要看见成绩的提升,就像一针强心针打下去,立刻恢复活力。这些幕后英雄们,处了5chu之外,就是俞师傅一家的支持了,他们是5处的秘密武器,不管开始的时候他们是不是因为有收入才干活,但后面他们都很关注BY5CD的成绩,尤其是我们在学校发展碰到了环境瓶颈,俞师傅主动让我们去他的老家上路湾,还为了有个相对好的操作环境,用最快速度新造了一栋房子给我们用,这真的是把我们当自己人来对待的。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俞老伯70多数了,还带着他们同样年迈的兄弟亲戚们,帮我我们把我不敢想的铁塔,水泥等物资挑上山头,用砍刀帮我们清理出一片片的天线架设场地,当我看见半个足球场大小的4SQ场地,我震撼了。一个大台的建设同样还需要很多不同方面的帮助,比如这次福州的在校大学生BG5TOX,年轻,体力好,脑子灵,在低波段天线的假设上和5处同样辛苦,5处赞不绝口,希望以后能常来玩。

最后来说一下地利,上面已经谈到了我们的地形,这是我们的低仰角“秘密”武器,关于这部分可以参考【建设一个超级大台——BY5CD之上路湾计划 (二)】中的HFTA地形分析结果,这 是在我们台站设置的时候是一个重要的考虑环节。在地理位置上,我们平时聊天的时候会经常谈到,南部地区的低纬度优势显而易见,西部地区离欧洲少一跳以上的距离优势 更为明显,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但是我们如何去克服自己的弱势,走一条和别人不一样的路,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把高波段不如南方和低波段不如北方的弱势反过来想,那就是我们低波段比南方好,高波段也比北方好,这样心态就平衡了,但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实现这一点,我们哪个波段都不能放弃,尤其是在低波段上和南方比,地理位置的确有优势,但低波段天线都是尺寸巨大的家伙,这也是 大多数人很不容易下决心去加强的部分,这就让我们有错觉,就圈内像流行的那句话“7区的传播不做参考”那样,这是一种心态的错误,幸好我们能走出这个误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不断加强低波段的天线配置,最终还是得到了回报。不仅如此,我们对辅助天线的架设也做了比较有益的尝试,我们利用地形的遮挡,使得在相对短的距离内可以实现同波段辅助,虽然辅助天线还比较弱,但我们毕竟解决了很多台做不到的同段双机工作。

比赛后,我们又提出了新的建设目标,请参考【建设一个超级大台——BY5CD之上路湾计划 (三)】的最后一部分,我们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天线体系,这是我们今后取得更好成绩的基础,我们继续努力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进步。

  • 结果:#1中国,#6亚洲

BA4ALC/BA5CW 2015-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