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 of
Mulan DX Club                BACK UP NEXT
HOME Contest  Propagation QSL & LOG 中文 多媒体

2014年比赛记录(上)

Copyright BA4ALC/BA5CW

1 BA5CW CQ160 CW 单人全波段有辅助

CQ160是我最喜欢的比赛之一,由于邻近农历春节,经常和我的日程安排不配,我一共就参加过3次CQ160比赛,分别是08年,11年,和14年,几乎是每隔三年一次。关于CQ160比赛我的网页上有篇文章做了一些简要介绍,在这里再翻出来看一下,我每年都做一些简单的更新:http://www.qsl.net/ba4alc/chinese/cq160/cq160.html

160m是个严重靠天吃饭的波段,而且传播预测很困难,很多传播预测软件干脆忽略了这个波段。 通常来讲,160m的传播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太阳活动指数,如果指数太高,意味着电离层的D层密度太高,对低波段尤其是160m的吸收将非常大,电波只能沿地表传播不太远的距离,但是如果是太低的太阳活动,那么电离层F层的密度将太低,又不利于比较远距离的传播,我的经验是SFI在120左右是比较合适的。另外地磁活动的影响对160m波段尤其严重,特别是对穿越北极圈的北美传播来讲至关重要,A小于5,K小于1会有更高的传播几率。今年的SFI是130-140之间,没有去年理想,地磁活动则和去年类似,属于比较理想的状态,实际比赛情况也和我预想的差不多,由于上路湾冬天的电磁环境还可以,所以这次取得了一个非常好的成绩。

结果:#1 中国,#7亚洲


2 BY5CD RDXC 2O2R LOW NON-ASSISTED

这是一次WRTC2014的测试准备,第二次和BA7IO配合,本来准备在测试硬件的同时,也习惯一下2O2R的操作,看看低功率简单天线条件下,我们能做多少QSO。选取这个比赛做测试的原因是RDXC是一个24小时赛制的比赛,也是CW和SSB混合比赛,和WRTC非常接近,而且参赛人数也比较多,除了我们地理位置的劣势外,其他都比较符合作为测试赛的条件。

但是我们的准备工作太仓促,这种情况下让BA7IO千里迢迢赶过到上路湾来做配合实在是不好意思。这个比赛的准备关键在于滤波器和天线,(详见:低功率2O2R用一体化滤波器)滤波器是由5个波段的BPF和一个三工器组成,里面还内置了一个2*5天线选择电路,BD4CB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一直在优化滤波的制作、调试和形式优化,但是由于身体原因,比赛前还来不及全部完成测试工作,到了现场发现一些问题,因此周六一个下午我和BD4CB都在捣鼓这个滤波器,改掉了电路的bug,重新优化了三工器。而BD5CHU周六单位也很忙,下午过来后准备了一些零碎,做好三条馈线,还来不及架设天线就赶回家照顾儿子去了。BA7IO则和俞老伯他们在山顶开辟场地,搭帐篷,支桌椅,连电台。我们吃完晚饭上山已经快8点了,眼看比赛开始了,我们还在架设40m和80m的倒V,由于天黑,BA7IO也不敢爬太高,最后倒V的高度也就8米左右。

我们正式坐下来比赛已经是晚上9点半了,40m和80m两条倒V相距2米互相平行,滤波器工作良好,没有任何干扰,但是小功率加上高度不够的倒V,在低波段上工作很累,我们能听到很多DX台,但是叫不到多少台,两个OP扫地和摆摊轮流,一晚上40m不到150QSO,80m则不到70QSO。坚持到6点多,低波段基本关闭,我只好用40米天线给15m波段用,而BA7IO则没有天线可用,这时候BD4CB也起来开始找东西架设蜘蛛,15m勉强工作了两个小时,我也去帮他们一起竖天线了。13米的塔上有太多的拉索,加上还有两条倒V,我们没有办法把蜘蛛架到塔上,10点左右只好用竹竿升起4米不到的样子,这总比没有好。这时候我急于看三工器的效果,但令人失望的是,只有10m波段能工作,其他两个波段驻波都很大,在山下的时候是测试过的,难道是电容耐压不够,上功率烧掉了?还是三工器的隔离度不够影响了BPF?BD4CB只好下山检修滤波器,BA7IO一个人在帐篷里操作10m波段,我又困又累,躺在山顶晒太阳,仰望这头上的八木睡着了。下山吃过午饭没多久BD4CB说三工器改过了,我们连忙上山,测试一下来,20m仍然有问题,但是不管了,我和BA7IO各占一个波段开始工作,滤波器效果仍然不错,10m和15m共用一根蜘蛛天线,互相没有一丁点干扰,10m的传播真是不错,但BA7IO说他的15m波段很冷,下午4点多就不干了,我则坚持到5点出头,很不情愿地停止了10m上还很热闹的QSO,趁天黑前整理好物品下山去了。

累计18个小时做了850个QSO,就算是做足24小时也不会超过1200QSO,和我预想的差距比较大,天线比较低是一个原因,另外可能在低功率条件下参加RDXC可能是比较难一点。不过无论如何,我们测试了滤波器的基本情况,对共用天线的问题比较有信心了,回头还要辛苦BD4CB再完善一下滤波器的制作,做一些必要调整,修正BUG,争取在6月中旬的AACW上我们再做一次热身。

结果:#1 中国


3 BY5CD CQWPX SSB M/2

图一 比赛基本数据

从2003年的CQWW SSB开始,这是喜欢上业余无线电比赛的第11个年头了,正好经历了一个太阳活动周期。几乎每次比赛后都要写一个总结,报个流水账,发现点比赛中的不足之处,目的只为给自己留一个记忆,然后满怀豪情又去憧憬下一次比赛。

参加比赛是我保持无线电这个爱好的原因之一,它不断地刺激着我,去提高操作水平,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从小米加步枪时代一条鱼竿打天下的个人比赛,到每个波段都有好几条八木天线的多人大型比赛;从研究短波传播、经历太阳活动的高峰-低谷-高峰,到寻求一个更好的操作环境一次次规划超级大台的梦想;从小打小闹的DIY,到研究地形从而充分发挥现有硬件的优化配置;一页页的比赛计划,一张张的奖状,记录着自己成长的脚步,而如今再也不去做赛前的精细计划,面对奖状已经也没有了往昔的兴奋,而更关注于普及比赛和DX,期待我们中国ham比赛群体的逐步壮大。

这次的WPX SSB比赛似乎比以往有更多的国内多人团队参赛,有电台村高调的多人多机B4L,有我们BY5CD的多人双机团队,多人单机队伍有BY2AA、B7P、BY5HB、B7M、BY4SHX、BY9AA、B1W、BY1OK、BY4TC、BY4UNT、BY6LY,大有遍地开 花之势,而且成绩普遍都非常好,BY呼号在比赛中不再稀有了。

感慨之余,回到BY5CD的多人双机比赛,这是我们搬到上路湾之后的第八次团体比赛了。参加多人双机组,明眼人都能看出,是针对B7P 2011年的记录而去的,这个一千五百万分的记录,是块有分量的硬骨头,甚至都远远超过现有多人多机组的记录。因为WPX参加人数以及规则特点,要做到4500以上的QSO数量和1300个以上的系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多人双机需要保持每个时刻都有两个波段高效主叫,我们原有的天线配置基本是成熟的,但根据地形通过HFTA的计算,40m固定方向倒V八木有点弱,尤其是欧洲方向是个弱势,加上SSB信噪比的特点,需要增加一根有一定高度并可以旋转的全尺寸八木, 可是正因为这副大型天线,才使我们这次比赛有了故事。

图二 10m天线的安装

计划中,我们要在去年底建好的15米高的新塔上放置10m主叫八木(CL10),以及一副三单元40m全尺寸八木,比赛前一周,原有的10m天线拆掉了,而40m八木、15m辅助八木、10m辅助八木都已经在山顶组装好等待上塔,由于天气原因和工程队伍的安排问题,到比赛开始时,这些天线仍然躺在地上,以至于我们第一天的10m波段靠一根倒V天线工作到下午2点,主叫效率极其低下,和其他团体相比,我们发现至少损失了200QSO,还好在BD5CHU的努力下,下午3点前我们拥有了一副固定对准欧洲方向的八木,10m的QSO开始起来了。然而这时候再也没有时间去架设那 条我们寄予厚望的庞大的40m八木天线,晚上20m、40m为主的波段又缺了一条腿,更麻烦的是,40m只有一个方向的倒V八木接在了馈线上,BD5CHU不顾众OP的阻止摸黑上山,接好了stackmatch,从而使得欧洲和北美两个方向都能用上有方向性的天线, 但是低波段上超过S9的噪声,使40m无法长时间有效主叫,好在15m的传播很好,几乎24小时都有传播,我们在40m、80m不能有效工作的状态下,还可以通过15米补救一点。

第二天早晨,尽管BD5CHU不辞辛劳,早早爬上山去接10m八木的旋转器,最后10m八木还是到9点钟才开始能够转回北美方向,我们不得不用对准欧洲方向的八木做了3个小时北美和日本台 ,这个损失也在100-200QSO之间。正如传说的那样,BY5CD每一次都要在比赛中折腾天线,这已经成为BY5CD的标签了。之后OP更加努力操作,最终第二天也做了1950个QSO,和第一天基本持平,两天的总系数也超过了1300个,总分1400万分,和破记录失之交臂,如果没有10m上300-400QSO的损失,或许我们还有那么一点破记录的机会。

图三 多人双机硬件配置

再来看一下我们的室内部分,在此首先感谢一下BD3MN和BD7JAA,让我们在比赛前及时收到了5台功放,使得我们可以构造出一个完整的M2台,也要感谢BD4CB提供的集成BPF, 加上原有的3台419B,保证了4个机位的滤波器配置,还要感谢借给我们IC7800、IC7600和IC7410的BD5CAH、BG5CLC、BG4BFY,加上我自己的K3,组成了两个主叫台和两个配套的辅助台,当然也要感谢给我们提供电源的BA5AP以及其他在比赛中过来帮忙做民工的HAM。我比赛前一天下午赶制了4套互锁控制器和天线交叉开关,等我赶到比赛场地,已经近晚上11点了,接着在BH4SQE和BG7FBI帮助下,做好了n条控制线,等我连好了机器、调好功放、装好软件后天已经完全亮了。可惜我们原计划中的10m和15m辅助八木都没有来得及装上,原来的倒V天线承担了主叫任务,另一幅 架在竹竿上的740正V天线则在冬天恶劣的气候中倒掉了,我们没有可以用于辅助台的天线,没有发挥出这套室内配置的优越性。我们知道,WPX比赛的参赛人数要比CQWW的时候少很多,要想在中国东部保持高效主叫是有困难的,所以辅助台不但需要帮助主叫 台寻找新系数,而且承担着在主叫效率不高的时候穿插扫描波段,尽可能增加QSO数量,由于辅助天线的缺失,我们在此可能又损失了200以上的QSO数量,和一部分系数,进一步增加了破记录的难度。

图四 操作员

BY5CD本地的OP资源一直是不够的,尤其是M2以上的比赛,我们都需要外援支持。这次的BD5CHU,BA5FB,BG5CNH和我自己,都是BY5CD的基础OP,再加上OH7WV,BA8CY、BH4SQE以及BG7FBI的加盟,另外BD5CEQ也难得过来支援了几个小时,使得我们OP资源非常充裕,即使全力运行辅助台也不成问题,可惜辅助台没有操作任务,我们该吃吃,该睡睡,轻轻松松轮流上阵,OH7WV\BA8CY\BH4SQE都是很成熟的OP,他们稳健操作,完成了总QSO数量的一半,而BG7FBI和BG5CNH两位90后OP也从 一开始的青涩到渐入佳境,比赛后期已经非常老练地上台操作,后生可畏。但总体来讲,QSO速率波澜不惊,平均每小时不到100QSO,极限速度也仅仅是每小时130多个,这和我们去年IARU-B5HQ的时候每小时二百七八十个QSO相比相去甚远,难道每一次的WPX SSB成为低潮也是BY5CD的标签吗?至少说明我们的电磁环境对于SSB来讲很糟糕,或许是我们的SSB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

这次QSO数量欧洲的占了51.4,比平时的45%左右多了6-7个百分点,北美占22%,比平时的29%少了6-7个百分点,而亚洲的台也从原来的23%左右下降到19.8,比平时少了3个百分点,这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10米天线对本次比赛的影响,一个上午和一个早晨10m北美方向传播良好的时候,我们天线有问题,影响了正常的通联方向比例。亚洲的减少其实主要是日本的减少,近年来感觉日本参赛HAM数量一年比一年少,当然这也和我们中国参赛ham越来越多有关系,作为邻居,日本ham可以选择通联中国的机会多了,也影响他他们在比赛中回答中国台的积极性。相反在比赛中明显能感觉到北美HAM通联中国并不容易,能看得出他们还是为能通联到跨越北极路径的中国台而高兴的。

结果:#1 中国 #4亚洲


4 BY5CD CQWPX CW M/M

图一 比赛基本数据

几个月前计划这次比赛参加多人多机(M/M)组,原因是因为WPX的多人单机和多人双机纪录已经是BY5CD的了,我们可以去冲击多人多机纪录。但是CW OP并不那么好找,多人多机最好能够有10个以上的操作员(OP),这样可以满足最繁忙的时段6个波段同时开工,而且有替换休息的时间,即使在白天只有三个波段开通的时候,也可以互相做辅助。然而这次我们只有两个OP全程参赛,另外两个OP参赛27小时,还有两个OP分别只有20小时和12小时的参赛时间,显然最佳的参赛组别是多人双机(M/2),因此我们比赛前硬件配置也是按照M/2来准备 的。

图二 操作员,BA5CW,OH7WV,BA5FB,BD4GNV,BD4AGK,BG4HJE

然而,在比赛前一晚上,OH7WV跟我说,我们参加M/M吧,我很惊讶,因为当时仅有他和我两个操作员,连M/2都很过 份,何况是M/M。OH7WV见我一脸疑惑,就开始说服我:“我48小时可以不睡觉,你48小时应该也不成问题,虽然比赛开始时只有两个OP,稍微吃亏一点,但是等下午BD4AGK和BD4GNV来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同时开4个波段了,WPX的系数也不需要太刻意用辅助台找,所以我们可以只设主叫台,到第二天,还有BG4HJE和BA5FB加盟,即使到最后一个晚上,我们仍然会有3个OP操作,对成绩影响很小的。” 这个芬兰狂人简直就是不想让人休息,要知道,我比赛前一晚上要连接软硬件,是没得睡的,难道这是让我72小时不睡觉节奏吗?其实我理解OH7WV的想法,他就是想创造一个目前还不在BY5CD名下的纪录,也可以满足他不停操作的欲望。看着他期待的眼神,我只好答应他临时改成M/M组了。果不其然,虽然在BD5CEQ和BD5CHU的大力帮助下,我们干完室内准备工作已经早上5点多了。

图三 第一天晚上,三套半设备满员操作

原来的4个操作位设置,是一个完整的M2配置,我们分两个组,每一组有两部电台,两台功放,每个波段也有两付天线,他们是用于主叫的10米-15米-20米的三副单波段可旋转八木天线,40米的固定两个方向的线八木,80米的4SQ(四直立阵列),160米波段的倒L天线,比赛前又临时架设了10-80米五个波段的倒V作为辅助天线,主叫和辅助用硬件互锁配合,可以增加不少系数或分数。改成M/M后,每个波段都只能独立工作了,没有辅助台的帮忙,而且在灰线时段同时6个波段开通的时候,也会缺两个波段,属于不太完整的配置。不过那几根倒V辅助天线倒是没有白架设,比赛中作为快速切换,照顾非主要方向的通联时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计划永远都是赶不上变化的,如果说勉强参加M/M组,我们还可以通过减少休息时间来对付,那么,硬件故障的发生,是我们措手不及的:我们原来准备了5台功放和5个电台,其中一套是备用的,但当我们打开功放时,第一时间就发现了其中有一 台功放的波段开关档位有问题,不能使用,只能用备用功放代替。然而这台备用功放在比赛了7,8个小时 之后也罢工了,我们被迫只能用剩余的三套设备继续比赛,在晚上有4个波段同时开通的时候,80m波段只能用100W参赛,好在80m 4SQ还是比较给力的,虽然是赤脚功率,我们仍然做了近100个QSO,而且通联了亚洲,大洋洲,北美和欧洲等4大洲的电台,比很多有功放的台还好。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160米只能完全放弃了,有不少时段10米的主叫也只能用100W对付。

比赛的过程是比较乏味的,5月底的传播已经有了明显的夏天特性了,晚上传播好于白天,而赛前太阳黑子数量的持续下降,又使10米波段传播和3月份SSB比赛是相比一落千丈,这对于可以同时操作多个波段的M/M组来讲是明显不利的,很多时候只能同时跑两个波段,有时候甚至只有一个波段可以跑,这样和M/2组相比,就没什么优势了,还不如参加M/2组容易保持良好的心态呢。对于多人多机,计划中的目标是6000QSO和2000万分,由于传播问题,我们最后只能去拼5000QSO和1600万分,这仅比我们三月份参加WPX SSB M2组的成绩多出1000QSO和200万分。 除了15m在整个48小时都有传播外,其他波段都工作得很辛苦,传播不给力,加上第二天中午开始整个波段噪音都很大,噪音问题一直延续到深夜,这使我们需要经过很大努力才达到现有的成绩,如果不是噪声的影响,按正常第一天和第二天的QSO比例,第二天应该比现在多5-600QSO左右,从而有可能达到2000万分的目标。比赛过程中,考虑到OP的特点,我们安排经验少的OP去跑比较顺的波段,而难跑的波段则留给经验丰富一些的OP去操作,OH7WV和我甚至还在100W的台上坚持了长时间操作,这也使我们能在很艰难的波段上,仍然挖掘出不少QSO来,对最后成绩提高起了一定的作用。 此外,我们更新了SDR设备,新添的QS1R同时解调6个波段信号,虽然没有辅助台,但通过SKIMMER SERVER和WINTELNETX自建的spot系统,我们扫地的效率仍然很高。比赛刚结束,OH7WV立刻拿出计算器,飞快地按键,然后告诉我,我们达到了原M/M纪录的20倍,我则会心一笑:“进步大只是缘于起点低嘛”。

图四 BY5CD上路湾天线配置示意图

比赛后有很多人问起多人比赛的设台技巧,在这里也一并说一下:对于单人比赛或者多人单机组比赛,天线和设备相对比较简洁,所以致胜的关键更多地在于操作技巧和 主叫/系数台之间的配合以及根据传播适时切换主叫波段。而对于多人双机和多人多机组比赛来讲,虽然个人操作技巧和操作员之间的配合仍然重要,但在波段策略上可以相对简单很多,基本上不需要做仔细的波段计划,你所担心的就是传播不好,没有足够多的波段同时良好开通,真正的重头在于天线的配置和室内硬件的连接上。这是一般小台很难做到的部分,对于大台来讲,也会由于硬件设置不当,从而影响操作员发挥,以及带来分数的损失。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天线之间互相干扰,这需要在建台之初就有一个根据实际地理情况进行良好的规划,BY5CD的天线并不是非常突出,而且塔的高度也有限,但是我比较自豪的是天线位置的规划是得当的。无论是在以前学校局促的屋顶上,还是现在上路湾的宽阔场地上,我们都用东西方向一字排开的布局,我们知道,八木天线的前旁比是很大的,很多时候甚至比前后比都强,而我们的主要方向则是东北的日本、北美和西北的欧洲,东西方向排列天线是主叫时互相干扰最低的排布方法,另外还需要根据波段同时开通的几率来安排波段排列次序,通常是尽量拉开相邻天线的波段,比如BY5CD的主叫天线排列从东向西是80米-20米-10米-40米-15米-160米。高波段做到跳一个波段,低波段做到跳两个天线位,实战中效果非常好,即使不用带通滤波(BPF)也几乎没有相互干扰。进一步来看,我们非但是要解决各波段的互相干扰,我们还设置了同波段的辅助天线,在同波段同时工作的天线设置时,我们没有办法通过BPF来隔离干扰,只有通过尽量拉开同波段天线距离和巧妙利用高度差以及地形遮挡来解决,在BY5CD的实例中,我们曾经利用学校教学楼的高低做自然遮挡,而在上路湾我们则利用山顶的遮挡来隔离同波段天线,这种隔离是有意识的设计,所以有些塔高的设置也不是通常认为的那样越高越好,而必须考虑他们互相不能“看见”。至于塔高的设置,也需要经过仔细计算,照顾到仰角概率最高的几个部分,BY5CD上路湾的天线仰角计算可以参考:建设一个超级大台——BY5CD之上路湾计划 (二)。可以说这是个技术活,也是做多人双机或者多人多机致胜的秘密武器之一,台站的设计和实现验证过程,同样是玩业余无线电的一个重要乐趣之一。

结果:#1中国,#1 亚洲 ,#7世界


BA4ALC/BA5CW 2015-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