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 of
Mulan DX Club                BACK UP NEXT
HOME Contest  Propagation QSL & LOG 中文 多媒体

细说竞赛呼号BnX

原文转自http://www.hellocq.net/forum/showthread.php?t=251628 作者BA1HAM

黑色的是原文,红色的是我的意见

3字符呼号概况

        3个字符的竞赛呼号始见于前苏联的官办集体业余电台。这种竞赛呼号现在还是有的,但就全世界而言,并不普遍,问问在频率上游弋多年的老手是否听到过很多K1A、N2D、W3D、J4D、G5E、I6F这样的呼号就知道了。

        哦,抱歉,J4D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国际呼号系列字母“J”分配给不止一个国家,所以ITU《RR》条款19.68堵死了很多单字母前缀的可能性。

竞赛呼号缩短现在在国际比赛中是很常见的事情,美国人把三位呼号给了特设台和远征用,他们很多人本来的呼号就是4位的,问题不大。俄罗斯最近大批发放4位呼号给优秀的个人竞赛台,英国近几年的多人竞赛台很多是三位的,我统计一下去年BY5CD在CQWW CW比赛通联到的呼号长度:

LengthCallsignsQSOs
3 11 0.40 % 17 0.48 %
4 839 30.18 % 1199 33.65 %
5 1064 38.27 % 1277 35.84 %
6 829 29.82 % 1021 28.66 %
7 3 0.11 % 5 0.14 %
8 29 1.04 % 36 1.01 %
10 5 0.18 % 8 0.22 %

我们现行政策是保留封杀缩位竞赛呼号,尤其是封杀4位个人竞赛台,不是国际潮流所向。

业余电台呼号的功能

        为什么现在世界上有统一的业余电台呼号系统?因为各国电信部门在国际电信联盟ITU共同签署了国际法《无线电规则(缩写RR)》。 

        概括《RR》有关内容,赋予业余电台呼号的唯一功能是作电台身份的标识,身份信息包括业余业务性质(条款19.45、19.47、19.48、19.67-19.69、19.82)、主管国籍(条款19.50、附录42),以及区别不同的电台。一些国家呼号中的数字分区以及执照级别区分,都属于实现区分电台的措施之一。

        《RR》条款25.6要求各国无线电主管部门(注:我国无线电主管部门曾委托体育部门)“验证希望操作业余电台的任何人员的操作和技术资格”。人们的操作和技术资格会有差别,所以传统做法是将这种资格分成若干等级,分别受权使用不同的频率范围和功率等级。因此,一些国家把操作授权等级也作为区分业余电台的呼号构成元素之一。

        总之,呼号的功能只是身份识别,就像一个人的姓名或者身份证号码一样,如此而已。因此,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哪些国家的业余无线电法规定义过什么“竞赛呼号”、“竞赛电台”,或者制订出三字符竞赛呼号的指配方案。

        不过,作为国家无线电主管部门,是有权在个案处理中临时指配一些特殊呼号的,《RR》也为在临时使用的特殊情况下指配呼号留出了法理空间。

 

专门发竞赛呼号我也认为不适合,但是3位、4位呼号的资源的确存在,放着不用是浪费资源,我们看看谁最需要用短呼号,无疑比赛爱好者最需要,我们不应该给比赛爱好者发专门竞赛的呼号,而是应该直接给他们用短呼号,无论比赛还是不比赛,短呼号的资源是指4位为主,BnXX BXnX资源有上千个,目前国内常参加比赛的ham不足200,资深竞赛爱好者不到50个,凭什么申请,原来按照竞赛成绩申请的办法就很好, 简单封杀是种倒退。

对呼号功能的附加奢望

        有些火腿希望业余电台的呼号能够携带比电台识别更多的信息,例如显示出操作电台的主人是老资格还是后来者,是牛台还是熊台,是高手还是菜鸟,等等。不过这都是民间街谈坊语的内容,并非桌面上的正式议案。其中有些议论还不免掺杂一些主观迷信,譬如一些国家本来按照字母排列顺序来指配呼号后缀,先使用2字符,用完后再使用3字符,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2字符后缀的得主资格最老的现象,最后被相信为一种理论,即后缀字符多少是用来区别资格的,这显然曲解了当初按顺序指配以求公平和平等的初衷。

        既然业余电台呼号是各国主管政府为了区别身份而指配给火腿的,其余的标签功能自然就是冗余的奢侈功能了,从这个角度讲,不妨称之为奢望。有奢望不犯法,为什么不可有奢望呢?要不为什么人们总是要拍空脑浆给孩子找“枭雄”、“万贯”、“大发”、“吉利”之类的风水宝号呢。不过奢望只能望一望就拉倒,不能当真。不能天天跟着千变万化的世俗时尚改自己的名字,也不能动辄就要到公安局去增加第二个、第三个…一大堆特设名字,那样只会自找苦恼。

        可惜,据说有些朋友对这类奢望当真了,为了从三字符后缀呼号的芸芸众生中脱俗,倡议搞什么“6位到5位的缩号”。且不说这种做法是否有法理依据,贸然试了,实际结果也必然是把眼光带到死胡同里去,摩擦出摆不平的矛盾,火腿间的和谐因为虚无飘渺的呼号附加奢望而受到离间。不值啊!

 

之所以会产生封杀缩位,就是基于上述考虑,但是管理者恰恰忘记了真正有需求的那一部分人——竞赛爱好者,要破除呼号的等级观和优越感,没错,不用呼号反映等级是个好办法,但是一味封杀 和一刀切不是个办法。


我国3字符呼号Bnx的由来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少数使用3字符竞赛呼号的国家之一。事情始于1998年秋天。当时国内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力量远没有现在这样强大,业余电台活动也还基本没有摆脱计划经济遗留的自上而下官方统一组织的老模式。北京一批铁杆火腿首先自发组织了北京DX俱乐部(BJDXC),打算作为代表中国火腿集体水平的团队参加当年的CQWW SSB竞赛,申请使用B1A呼号。个别外国操作者闻讯积极要求加入团队,BJDXC欣然善意接受。不料此人俨然反客为主,坚决主张全盘剥夺中国操作员的上机操作资格。以BA1FB为首的维权精英在邮件列表展奋起捍卫操作权,但终究不敌受个别协会干部从中支持的洋人。最后BJDXC只能在班主BA1MK所在的北京邮电大学教学楼仓促另架电台,申请了B1Z呼号。这段往事就算是我国三字符竞赛呼号Bnx的序幕吧。(注:这位外国DX大腕2007年为此主动表示了歉意。这里只是就事论事,谈事不评人,请勿跟帖指名道姓,善哉善哉,拜托拜托!)

        在我国业余无线电的发展历尽曲折艰涩之后,BJDXC等民间竞赛团队的崛起具有深刻的意义。为此CRSA作为业余电台用户界的代表和服务者,积极鼓励B4R、B7P等竞赛群体的活动,支持他们向当地无线电管理部门申请使用竞赛呼号,还设立了由BA4RF牵头的竞赛和奖状专业工作组,负责推动和组织活动。

 

既然以前的竞赛呼号产生了积极作用,为什么不继续下去并进一步完善,业余无线电在整个世界范围有走向夕阳的趋势,增加点刺激未尝不是好事。


谁管“给”呼号?

        谁主管业余电台呼号?经常听火腿朋友说:“找CRSA呀”。

        错!读一读CRSA的早期会刊文章以及CRSA过去设计的业余电台设台申请表的反面说明,不难看到CRSA总部一再说明,呼号要由无线电管理部门在批准设台时指配,CRSA是民间组织,只是协助无线电管理部门,为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提供服务。

        解放后国务院大概一共出台过四版关于无线电管理的法规文件,规定全国的无线电管理由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负责(具体说,先后为邮电部、全国无委、国家无委、信产部和工信部),从来没有变化。批准设台和批准呼号是国务院确定的由无线电管理机构负责的两个行政审批项目。政府职责是不可以转授权给非政府组织的,因此从来就不存在任何民间组织有权“给”呼号的问题。

解放后从体委第一部集体业余电台BY1PK起,所有的业余电台无一不都是经过各级无线电管理机构批准设台、指配呼号的。如果仔细阅读一下所有法规文件,可以发现甚至CRSA从来就没有出现在关于呼号指配的任何管理环节中。

        那么困惑从何而来?那不得不回顾一段变迁历程。

 

国防体育鼎盛时代的行业合作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民间业余无线电活动停止了40多年。但在这段时间中,由于前苏联的影响,在贺龙等中央领导的主持下成立了以部队通信兵转业干部为核心的“国防体育(后称军事体育)”体系,建立了一支“无线电运动”队伍,作为一种战时技术兵种骨干的后备,在无线电通信、摩托、跳伞……等专业培养后备人才,还在群众中开展了普及性的无线电工程、无线电测向和无线电报务培训活动,还设立了个别试点性业余电台。文革恢复之后,在北京成立了国家体委无线电运动学校,后来成为CRSA总部的挂靠地点。

        解放后,无线电管理、无线电信运营、无线电工业和军事体育界的很多主要领导都转业自部队通信兵,关系融洽,当时的单位也不存在什么小团体私利,所以这些部门互助合作气氛浓厚,彼此紧密配合。CRSA虽然挂在体委下,但是和无线电管理等行业体系没有隔阂。CRSA的首任主席由主管国家无线电的邮电部的副部长王铮兼任,体育单位第一部集体业余电台呼号BY1PK也是他亲自命名的,连BY1PK开始On Air时也是由邮电部提供的发信服务。

        由于国家体委是唯一被批准设置试点业余电台的最早用户部门,除了拥有无线电工程、测向、业余电台等多个教研部门的无线电运动学校外,20多个省体委也都拥有相应的无线电运动机构和岗位。CRSA也是当时国内唯一与业余电台有关的组织,因此当1992年朱镕基副总理在国家无委关于开放个人业余电台的请示上作了开放的批示后,国家无委把开放初期面临的一些具体工作委托给体委和CRSA。原则是明确的。两委达成共识,要在国家和省两级体委内建设一套专门的业余电台管理机制,要求CRSA在国家无委的业务指导下开展有关工作。

        鉴于这种委托和合作关系,当时只要是CRSA组织的活动,可以说国家无委都会尽量给予支持。较老的火腿可能都很熟悉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1995年的CRSA全国10米实验活动,当时为了临时解决偏远地区难以实施操作证书考试的困难,国家无委采纳了CRSA建议,为600余名按照规定完成自学培训的新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特别批准核发了呼号前缀为BH的临时业余电台执照。

 

这段和呼号没有关系,就不评论了。

 

斗转星移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起了变化。

        情况之一,曾经在无线电管理、无线电产业和军事体育部门之间建立和维系密切合作关系的由部队通信兵转业的老领导和老工作人员随着年龄增大,逐渐退出工作,支撑CRSA与无线电行业合作的人脉也就中断了。

       情况之二, 1993《无线电管理条例》和1994《体育法》出台后,体育和无线电部门的不同行业职责分工日益明确,业务性质、工作目标差别日益凸显,具体表现在CRSA一步步关闭了接受无线电管理部门业务指导的传统关系。

        情况之三,人员变更。各级无委机构多次变革,增加了很多新人,依靠一些20年前遗留下来的早已无法操作的老文件,很多地方管理难以到位。加上业余电台是无线电管理部门唯一直接面对公民的业务,个别地方管理人员有怕承担责任的顾虑,工作不够积极主动。体委系统和CRSA也同样遇到问题,领导和工作人员频繁变更,有无线电业务背景的人数从几十人一路滚降,新人则没有时间系统深入地学习法规和业务,难以直接面对全国迅速膨胀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服务需求。这些导致业余电台管理流程的纹理变得越来越模糊。

 

“呼号预指配”的曲解

        按照国家体委和国家无委的1992年共识,各省级体委要配置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指导本地无线电运动协会,帮助本地无委做好业余电台设台申请的前期服务工作,包括申请材料的受理、预审核、呼号频率预指配,然后上报当地无委进入行政审批环节(见1992年两委“关于下发《暂行办法》的通知”及《办法》条文)。

        但由于实际形势变化,这个文件所设计的工作框架很快落了空。1993年体育项目改革后,国家体委唯一的专业性无线电运动学校不复存在,除上海、江苏以外,省级体委的无线电运动编制也全部撤销,文件规定的设台申请前端处理服务环节缺失,流程中断。不解决这个问题,开放个人业余电台会成为空话。为了弥补断点,CRSA采取了暂时代替绝大多数省级体育组织工作(包括预指配呼号)的应急办法。

        岂知这一“暂时”“应急”后来竟然延续了十六、七年!这么长的时间对于新的火腿说来已经太久远,很难能够去理解事情的由来。加上现在流行作风和性格是越来越“快餐化”,只有凭空创新、匆忙开药方、炒作爆冷门才容易得到社会的鼓励,当然花时间啃法规原文的人越来越少。这样搞不清国家对部门的职责分工,搞不清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分工,搞不清行政许可和配套服务之间的差别,甚至误以为要设业余电台就是要到CRSA去“要呼号”,就是理所当然的啦。很多人遇到设台流程中的问题和困难不是去找当地的无线电管理机构解决,而是靠听信民间偏方,人云亦云。对不该听的对象发了很多牢骚,却极少听说有人通过应该做的努力去维护自己的权益。你想想,拉肚子却跑到菜市场去卖咳嗽药,牛头不对马嘴,会有什么效果?

        这种模糊认识带来了显然有害的后果。大量“拿到”CRSA预指配呼号的人以为已经在“国家”交了钱,“拿到了号”,心安理得地开起电台来进行发射,而不再去找当地无线电管理机构继续申请流程。且不知自己根本还没有进入申请设台的正规流程呢,八字还没有一撇呢。好比病人需要开刀,结果跑到医院大门口拿了一张挂号条,就以为万事大吉,回家喝大酒去了!近年来申请设置业余电台的人数迅速增加,这种仅凭“预指配呼号”就开台上线、构成违法设台操作的案例在全国恐怕还不在少数吧?我猜想,保守点讲也有万把儿八千的吧。本来想做守法公民,却糊里糊涂做了有无效呼号的黑台,多冤枉!

 

这段仍然和短呼号无关。

2007年业余电台呼号管理办法:第一个涉及3字符呼号Bnx的文件

        我国在2007年前一共出台过两个涉及业余电台呼号的规章文件。

        第一个是1982年国家体委和无委联合下发的针对集体业余电台的《业余电台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业余呼号前缀为2字母,后缀为2-3字母。

        第二个是1992年两部委联合下发的《个人业余电台管理办法》规定呼号前缀为2字母,后缀由各省按照国家无委《无线电台站呼号管理规定》规划。

        按照这两个规定(以及相关文件),业余电台不能使用前缀为1个字母、后缀1个字母的呼号。要破例特殊批准,只有原制定规定的负责全国电台呼号管理的部门(国家无委)才可以做到。实际上2007年以前获准使用三字符竞赛呼号Bnx的,都是由CRSA作为用户代表征得国家无委支持的特例,最终也都由相应无线电管理机构核发电台执照。

        在前述“预指配呼号”被曲解并造成大量问题的背景下,2007年工信部依据国务院《无线电管理条例》出台了“业余电台呼号管理办法”,也就是第三个涉及业余电台呼号的规章文件。

        文件重申了业余电台呼号由国家和地方无线电管理机构指配的原则,终止了由省无线电运动协会“预指配呼号”的办法。本来就不属于正常流程的CRSA直接预指配呼号当然就更不用说了。

        这个规定中考虑到了原有情况,第一次肯定了一个前缀字母、一个区号、一个后缀字母的特殊呼号格式,但明确限定,这样的呼号必须由工信部无线电管理局作为特殊情况批准和指配,只能在国际竞赛中临时使用。

 

这个规定除了“老”了之外,没看出发短呼号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要改的是流程,不是呼号本身。

 

事实小结

        仔细了解了上面的整个过程,我们不难搞清楚以下几个事实:

        1,国家关于业余无线电管理体制的原则是连贯的,并不存在网上误传的面临大改大革的情况。只是以后会对过去不够明确、被误解的规定或做法进行修正,使管理更加规范、高效。

        2, 2007年4月27日以前的任何带有三字符竞赛呼号的业余电台执照,无论哪一级无线电管理部门核发,只要未经办理重新核定手续,肯定早已失效。因为我国《无线电台执照管理办法》规定执照有效期最长不超过3年。

        3,  持有2007年4月27日以后由工信部无线电管理局核发注明竞赛呼号的有效期内的业余电台执照是允许在国际竞赛中临时使用三字符竞赛呼号Bnx的唯一条件。

        4,2007年4月27日后由地方无线电管理部门指配的任何竞赛呼号都是无效的。如果已经误发的,应该办理注销。不过我个人以为,如果误发的执照仍在有效期内,也还可以试请求原指配部门通过内部流程重新上报工信部无线电管理局补办申请手续。

        如果想申请补办,那就需要理解,设置业余电台首先要取得无线电管理机构指配的个人或集体业余电台呼号,有了这个呼号,政府的行政审批职责已经完成,电台标识功能已经实现。

        申请竞赛呼号只是一种追加的特殊请求,不一定获得特批。我想,如果过去地方无线电管理部门已经错配了竞赛呼号、相应电台执照仍在有效期内,并且能充分证明电台所属的竞赛群体确实在当地具有代表性,操作水平也能在国际竞赛中反映国内代表水平,那么试一试也许还值,否则,不如尽量把精力花在其他更加有用的地方,那样更有价值。

        5,省无线电运动协会根据1992年文件规定“天生”获得的“预指配呼号”责任已于2007年4月27日后终止。

        关于批准设台和批准呼号两项行政审批的更多原则信息诸如收费、时限等,可参阅工业和信息化部政府网站的公示。

        按照我国分级管理的总体结构,个人或单位设置业余电台应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无线电管理机构(无管局、无委办、工信厅无管处……叫法不一)提出申请。有些地方省级无管机构也可能授权地市一级的无线电管理派出机构受理。

        6,地方无线电管理机构是可以通过正式手续,直接委托当地有资质的非政府组织或机构(无线电协会、无线电运动协会、业余无线电协会…)开展受理申请等服务的。但要了解,政府的行政审批权和有关职责并不能通过授权转给非政府组织或机构,受委托机构的身份只是“委托服务”的“打工”者,不具备制订政策、决定批准的行政权力。申请设台的个人或单位在流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最终应该找当地政府无线电管理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机构反映和请求解决。如果乱投医,煤气管坏了去找自来水公司,是没有效果的。

 

这段很实际,我终于看到了3位呼号没被封杀,既然3位的集体竞赛台有存在的必要,为什么要封4位的个人台呢,我其实并不太关心3位的问题,更关心实用性更强的4位呼号。

 

对三字符竞赛呼号Bnx的展望


        将来三字符竞赛呼号Bnx的走向会怎样?我的猜想是不可能普遍开放,只会日趋淡化。理由很简单:

        第一,呼号的唯一法定功能是电台识别,在任何国际规定中都没有把“竞赛台”列为一个需要特别识别的电台种类。

        第二,呼号指配属于行政审批,是政府对公民依法行使的权力,符合法律条件的申请必须给予批准。三字符竞赛呼号Bnx资源有限,全中国撑死了也只可能有260个可能使用的呼号,不少省、自治区、直辖市最多只有几个后缀的容量,而我国业余界目前对选择特殊呼号的需求又是格外旺盛(相比之下,美国可以随便申请临时特设纪念呼号而申请比例极低),在这种资源和需求的对比之下,如果实行无条件的开放审批,显然不是负责的政府行为,无异于不顾实际社会财富而无限印钞。如果一定要列入正常审批,就需要制订出一条区分什么条件可以批、什么条件可以不批的法规界线。但是如果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要为这条立法找出上级法规依据、找出能被普遍接受、符合立法规范、而且可实际操作的界线,会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三字符竞赛呼号不大可能被列为普遍实施的行政审批内容。也就是说,竞赛呼号最多只能做为一种极其特殊的个案去处理。从理论上讲,突破规章一般规定的特例,也只能由制订业余电台管理规章的同一个机构(即工信部)处理。

 

ok,完全同意 

从历史角度看我国的业余电台分类

        在恢复开放业余电台的过程中,我国的业余电台管理法规性文件对业余电台进行了比其他国家更细的分类,多少反映了各阶段本身的特点。

       业余电台先是处在关闭状态。改革开放初期很多领域还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模式,个体经济的地位还很低下,业余电台也自然要先开放官办台,这就产生了把集体台和个人台绝然分开的要求。初期集体业余电台的组织管理还是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单一模式,BY1PK是全国集体台的总代表,就像BV火腿称呼的“大陆总台”,有资格组织业余电台活动的也只有CRSA一家,无委很容易做到有求必应。国际交往是改革开放后的一个热点,业余电台服务也是无线电运动单位和其他体育项目的唯一交汇点,BY1PK为中日登山、中日尼登山、中日科考…设置了多次特设台活动,每搞一次就需要一个新呼号,产生了对特设台呼号的需求。还有一个客观因素,就是外国人的动议。初始集体台阶段的大多数设备都是国外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个人或组织赠送的,很多帮助者希望得到一个名誉汇报,想在中国发出自己的呼号,但外国人又不准许设台,于是特设台呼号成为满足这种回报一种办法,xx1HHx来搞活动就办一个BT1HHx,xA1xK来讲课就办一个BT1xK。

        接着是分化出“海岛电台”。在1998年BJDXC到石臼坨海岛远征后,各地出现了海岛远征团队热潮,不知怎么一下子又分出一个独占呼号前缀“BI”的分类。

        实际结果是,业余电台数量不多的中国,电台及其呼号的分类却攀到了世界无线电管理中最繁杂的水平。不过随着特设台的增加,问题也开始凸显。开放以来全国一共有过大约400来个集体台(实际活动者低于此数),出现过的特设台倒有200多个,有些留了一屁股屎找不到人插。

        业余电台的阀门已经打开了近20年,潮头的漩涡和翻滚肯定会变成比较平稳的长流。在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和细化过程中,过去用行政手段把业余电台分割为集体台、个人台、特设台、竞赛台…的做法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在现行法规体制下,这些分类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可操作性存在什么问题?可能会受到越来越多的的质疑。我想,最后的趋势可能是国际化的业余无线电管理道路:简化不必要的分类,但国家可以通过为少数有重大国际和国家影响的个案特别批准使用临时呼号。

        当然,任何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个人和组织都可以从技术、业务、所有制等不同角度对业余电台进行自己的分类。前面说的只是政府是否需要施加众多的分类管理。

 

同意

对呼号的态度:淡定为好

        我每天要路过一家专门设计风水宝号的小公司,一间窄门面,隐约可见小小空间挂满了圣像字画,香烟缭绕,仙气飘飘,红色LED走字招牌无非是专业取名、文化科学和大吉大利之类的虚词。每走过这里,就不禁会想到我们的业余电台呼号。

        近年来,有些火腿朋友越来越重视呼号的靓丽和特殊程度,动辄就想“要”一个与众不同的呼号。甚至有人为争取“呼号缩位”搞得肝火旺盛。可以说近年来我们火腿界追求风水呼号的热度已经远远把美、日等传统业余无线电大国抛在了下面。这也许是当今国人对面子的热情远高于对精益求精的实质的社会现象的一种合理反映吧?

        不过我以为,最重要的是使首先使业余电台的设台和呼号审批常规化,简化环节,缩短流程,就地申请但可全国移动操作,向真正热爱无线电技术的人开好门,这是维持业余无线电健康发展的基础。同时要加强各地无线电管理机构对当地业余电台的指导,密切管理部门和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维护业余频率资源的合理使用。这样,业余无线电的健康发展才会有更好的社会环境。业余电台必须要顺利挂牌开业。不过挂招牌固然,但一旦挂出,精力要放在把前店后厂开好。继续把精力倾注在换招牌上是无益的。

        是否大量批发竞赛呼号或者特设呼号才意味国家业余无线电的强大或者是政府的支持?不是。按业余电台总数做比例的基数计算,我们的三字符竞赛呼号和特设台呼号使用率应该是名列世界前茅的了,敢说自己很强了吗?当然不。当代国人很容易迸发一种激情,很多人希望亲自摇一杆大旗,靠一个让全国、全世界瞩目的网名、笔名、呼号、厂牌,恨不得在自家门口挂一块“中国XXX”的牌子。火腿界也难免受这种激情的感应,没有一鸣惊人的呼号就觉得欠缺了些什么。说实话,一个特别呼号究竟对业余无线电的成长或者某地的发展有多少促进?是否一个电台有了特殊的呼号就能取胜?人手一个特殊呼号,还有特殊可言吗?如果业余电台到了要靠与众不同的风水呼号来刺激的地步,那就真的没有活力了。

        所以,对业余电台呼号还是要“淡定”。可以怀有某种希望,也可以在符合条件时提出诉求,但更需要随遇而安。不要忘记,呼号的唯一功能只是电台的身份标识而已,就像身份证号码一样。

本人身份证号码带两个“4”。如果明天我拿激励自己上进心为理由,跑到公安局去强烈要求换成两个“8”,你一定会认为我脑子进了水。呼号何尝不也一样啊!

看到这里终于搞明白这篇文章的初衷了,就是要劝说那些为虚荣而去拿短呼号的ham,但是真的别忘了,还有一部分ham是真的有需要而不是虚荣,别一网打尽了。

另外上一段提到的为缩短呼号而大动肝火的事情,我知道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上海本地,虽然我自己没有去缩位,但是那些缩了位又被收回的ham真的是冤,地方性政策的失误要让ham去承担,6位变5位,5位再变回6位闹着玩呢。动肝火不是为缩位,而是为已经缩了的位在使用一年多后又被要求改回去,卡片问题怎么办,网络呼号查询怎么办,竞赛呼号库的变化影响有谁为他们考虑过了。

附记:

        有的看官会小声说:嗨!你别唱高调哇。你不是有个BA1HAM的好呼号吗?

        唉,怎么说呢?要知道风水轮流转,此一时非彼一时也。个人业余电台没有开放以前,为了解决操作员在集体业余台操作后自己负责回QSL卡问题,国家体委在1988年设计了集体台值机员证书和值机员个人呼号(需要在无委备案)系统。考试很严格,但呼号后缀可以自选。当时大家认为2个字母的后缀好,字母排序越靠前越好,越体现资历,但很少有人选3个字母后缀。本人想想自己水平有限,决定选个比较谦卑的三字母后缀,又因自己对业余无线电向往了很多年,所以选了个BZ1HAM(后来按规定重发了前缀)。这个呼号在当时低档得很,不算是手纸也只能算一张白纸。谁知道两千年前的手纸今天也会和几百年。

        前的皇帝脚趾甲盖尔、几十亿年前的恐龙大粪一样变成价值连城的好东西呢?

        无论指配到什么呼号,就和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一样,淡然处之、随遇而安吧,用精湛的操作、技术和良好的台风打磨它,珍惜它。如果还有奢望,不妨想想,有一天没准它也会成为恐龙大粪呢。比如说你的呼号后缀是xyz,说不准哪天突然出了个名叫“小鸭子”的世界一号富翁,哭着闹着要找关系天价收购你的呼号呢!   【 de  BA1HAM】


附记:本人并不是短呼号的粉丝,我自己一直用6位长度的呼号比赛,在集体台比赛中也更喜欢5位的BY呼号,但是我能深刻体会短呼号带来的好处,但是短到3位了并不是那么好,真正适合竞赛的是4位呼号,但恰巧我们的政策把这个小众的需求给忽略了。

BA4ALC/BA5CW 2015-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