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号 |
QSO数 |
ZN |
DX |
系数 |
得分 |
得分率 |
年份 |
比赛 |
组 |
1 |
B4L(IK7YTT) |
4,099 |
113 |
369 |
482 |
4,884,106 |
2.47 |
2014 |
CQWW SSB |
HA |
2 |
BA7JA |
3,028 |
137 |
428 |
565 |
3,932,965 |
2.30 |
2013 |
CQWW SSB |
AA |
3 |
BA7JA |
3,036 |
120 |
362 |
482 |
3,491,126 |
2.39 |
2014 |
CQWW SSB |
AA |
4 |
BY5CD(BA4ALC) |
3,169 |
130 |
319 |
449 |
3,269,169 |
2.30 |
2012 |
CQWW CW |
HA |
5 |
BY1DX(OH2PM) |
2,875 |
137 |
350 |
487 |
3,191,798 |
2.28 |
1999 |
CQWW CW |
HA |
6 |
BA7IO |
2,493
|
136 |
377 |
513 |
2,882,034 |
2.25 |
2011 |
CQWW CW |
AA |
7 |
B7P(BA7NQ) |
2,413 |
123 |
339 |
462 |
2,655,114 |
2.31 |
2014 |
CQWW CW |
AA |
8 |
BG9XD |
2,708 |
121 |
299 |
420 |
2,444,400 |
2.15 |
2014 |
CQWW CW |
AA |
9 |
B4TB |
2,364 |
126 |
308 |
434 |
2,349,242 |
2.30 |
2011 |
CQWW CW |
AA |
10 |
BA7IO |
2,494 |
115 |
301 |
416 |
2,332,928 |
2.25 |
2014 |
CQWW CW |
HA |
11 |
BI4SSB(BA4TB) |
2,083 |
139 |
342 |
481 |
2,297,737 |
2.29 |
2014 |
CQWW CW |
AA |
12 |
BA7IO |
2,338 |
126 |
295 |
421 |
2,043,113 |
2.08 |
2012 |
CQWW CW |
HA |
13 |
BA7NQ |
2,172 |
109 |
303 |
412 |
1,926,100 |
2.15 |
2008 |
CQWW SSB |
AA |
14 |
BA4RF |
2,093 |
116 |
314 |
430 |
1,894,150 |
2.10 |
2007 |
CQWW CW |
AA |
15 |
BA4DW |
1,703 |
142 |
345 |
487 |
1,847,288 |
2.23 |
2000 |
CQWW CW |
AA |
红色的呼号是记录保持者,黄色的背景是单项数据统计的最高
所有成绩都是单人全波段,AA代表有辅助,HA代表无辅助,SSB加CW共有4个记录
1 B4L(IK7YTT) 2014 CQWW SSB
HA

BD4IJ文字:
首先回顾一下整个比赛过程。我认为IK7YTT在来参赛之前,对比赛时的电磁传播情况有过充分的研究,所以制定了相应的措作策略。比赛开始前四十分钟,他已经开始用BY4IIG的呼号站住频率主叫,在10米和15米之间切换,观察通联效果,并最终在比赛前十多分钟选定了10M段。比赛正式开始后,在10米主叫,没有任何犹豫,而且立即形成了堆积,一开始就进入了高速模式(我掐表2分钟,他通联完成11个)。
在比赛开始前,他并没有去20米或更低波段测试(调整功放除外),所以我认为他一定对高波段的传播有准确的判断。另外,在10米有传播的情况下,他一直在主叫,根本不考虑切换波段或者扫地。直到速度上不去了,他才在15米开始摆摊,继续疯狂。捎带说一句,切换频率主叫,他很遵守规矩,老老实实的问候“这个频率有人使用么?”不过我感觉这里也有技巧,后面再说。继续正题要紧。
晚上,我在陪土豆和村长吃完饭后,就在操作间喝酒宵夜聊天(感觉违规了,不知道对比赛有没有影响),只有耳朵里高速的通联一直在继续震撼着我。夜里一点多,我熬不住了,看了下通联记录,印象里10米通联了800左右,15米700多,其他波段是0。这时明显感觉15米不太好(传播应该还有,但速度上不去),他才切到40米,继续他的摆摊活动,我去睡觉。早起,先看通联,40米通联300多,当时他正在20米工作,通联数量过400了(因为不好意思打扰,所以我看的时候只注意看大数,后面的小数字记得不是很清楚了)。看他精神,估计快顶不住了,果然,在几个波段切换完成后,估计觉得传播一般,向我小声说了三个字中文(一点点),我立即明白他要睡觉了。
一小时后,他回到机器旁边,时间应该是不到六点,他开始继续。第二天情况差不多,白天做10米和15米,晚上做40米和20米,直到凌晨四点,又向我小声说了三个字中文(一点点),只不过一小时后我听到他的手机响,应该是设定的时间,只不过他睡得太香了,我思来想去,没有主动叫他,半小时后,我决心弄起他来,做最后的冲刺,管他生气不生气呢。到他床边,他也醒了,爬起来就往操作台跑(本文第一次用到跑,实际上第一天白天他只上了三次小便,每次都是跑着去的,另外,他不参加吃饭,饮料和饼干都在腿边的袋子里,饿了就拿出来,在通联的间隙吃,本来想就这个话题单独展开,后来想想没必要,大就应该明白,这就是比赛型的疯子~~~真服了,我是真服了!我们在边上就是给他冲点咖啡。)我建议他洗洗脸,结果英语不过关,我去给他打水的时候,他自己跑去卫生间洗漱去了。不过回来精神好多了,接下来的比赛顺利完成。
回头说说“这个频率有人使用么?”,我印象深刻,因为他在比赛中大发雷霆,时间是第二天的下午,他还在处理弱信号的堆积,所以速度不快,在通联完某个电台以后,他客气的说“QSY,PLS”,之后通联一个弱信号,询问几次后还是没听清对方呼号,于是又客气的请同频主叫的电台QSY,并冲我做了个标准的西方耸肩摊手无奈的表情,这引起了我的注意,所以印象深刻,在接下来的一分钟里,我猜(英语不好)是一个S打头的(具体呼号记不住了)电台在回答完B4L之后,可能听到有人想通联B4L,可是这哥们应该是发现这事个高系数台吧,所以就手在这个频点喊人家,结果干扰了IK7YTT的操作,在警告无果的情况下大发雷霆,我勉强听,意思就是他没有询问“这个频率有人使用么”就直接插进来了,所以他很不高兴,用他已经有些沙哑的嗓子狂吼了三遍(QSY)之后就天下太平了。我看他每次切换波段主叫,都会利用频谱功能,找个信号相对弱的地方,只要他听不见有通连声音(可能摆摊的上厕所去了)他会立即询问,然后询问一句(QRZ?)之后就天经地义的摆摊了。
说的一大堆,似乎并没有牵扯多少技术问题,我觉得也是。这更是一个态度问题。
由于雷击和安装有误,电台村的天线有几幅控制器有问题,天线不能正常指示,不过这对比赛影响不大,毕竟他主要通联的是欧洲和美洲方向,也标记了大洋洲的,问题出在自动切换系统上和功放上面。去过电台村的应该知道,15米天线在里面屋子里,20米天线在他的另外一边,所以在切换天线的时候,他必须要离开座位。这时他会提前把脚踏拿到手里,利用耳麦线的长度在不耽误通联的情况下切10米、20米、40米,15米只能跑步去里屋。功放自动状态时不能出满功率,所以每次切换天线,也要手动调整功放,这在第一天影响不大,但后半段,需要经常扫地的时候,就变得频繁的多。对于松松垮跨的我来说,这可能不算事,但对于这个疯子,估计还是会觉得有些遗憾吧。
在发贴之前,看到了CK在BY5CD的帖子里面的回复,大概是不是天线的问题,不是设备的问题,不是地区的问题,就用这个来结束我这个看客的唠叨话吧。
2 BA7JA 2013 CQWW SSB AA

3 BA7JA 2014 CQWW SSB AA


4 BY5CD(BA4ALC)2012 CQWW CW HA

这是BY5CD新QTH的测试比赛,所以所有东西都是临时的,无法表达对BD5CHU、他的民工队伍以及当地的俞老伯的感谢,比赛前花了那么多时间把东西扛上山,尤其是赛前这一周连续下雨,导致准备工作异常困难。也要感谢BA5FB在白忙中抽时间来看望,虽然我那时候在睡觉 。
这次的设备比较简单,因为是新地方,而且山顶到下面的上路湾村的直线距离最近也是130m,上山的路也要自己开辟,所以不方便在短期内架设大型天线:
RIG: K3,PRO3
AMP: 1KFA
ANT: 20-15-10 SpiderBeam/18M升降杆升到15m左右, 40m Moxon/15m升降杆升到10m左右(第二天被大风刮断了), 80m 18m铝管GP,160m 18m铝管倒L,辅助天线PNV 740V,接收天线beverage。
虽然相对BY5CD以前的设备来讲这个比较简单,但对于一个测试新地点的个人比赛来讲,这已经是个很豪华的配置了,只是因为天气条件的影响,天线的性能来不及很好处理,只能是解决有无问题。
摸清新地方的噪声是我们这次测试最根本的目的,经过一次完整的比赛,发现噪声条件跟理想的还是有点差距,15m以上基本没有问题,20m的噪声要到下午6点半以后才能回归正常,40m的噪声是S7 CW 300HZ,一直要持续到晚上11点可以回归S3-4。beverage的噪声大概在S4左右,因为这是K3的测试,所以比PRO3显示的要高很多。这个噪声源应该是周围的村子的影响,有明显的位置关系,40m Moxon影响最大,以后可能还要交换天线位置来进一步判断能不能改善。
先来说点实话,这次比赛本来的确是个测试赛,没给自己定什么目标,后来BA4TB在木兰围场里搞怪,搞得BA7IO非要和我PK,并相约跟随我参加单人无辅助组,而且功率严格控制在1kw以内,比赛期间不上网,只用彩信每隔一段时间交换一次成绩。当时群主分析,参照他去年有辅助组的成绩,这次比赛的目标大约是250万左右。而且加上BA7CK的煽风点火,以BA7IO和我的PK结果下注,为木兰围场基金捐款,我才认真想了一下我应该做到什么样的目标成绩。我仔细分析了去年的一些比赛结果,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3600个QSO,努力争取4000个QSO,而且通过SO2R抓取系数,系数目标是530个,这个目标看似很疯狂,总成绩将和去年BY5CD破MS记录的成绩持平,所以我也不敢对任何人声张,不过我内心认为是能够达到的,一般来讲我定的计划总是会超出最后结果,但是无论如何要破芬兰人保持了13年的单人最高成绩,说起这个芬兰人的成绩,让我们汗颜了很多年,即使是单人有辅助的成绩都差一大截,我一定要改写他,而且给自己做一个限定,一定不用很好的天线和很大的功率去完成这个目标,算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
但是事情永远都不会是那么顺利的,一方面比赛之前的连续下雨,使得天线的架设非常局促,根本没有时间去优化,连驻波都是将就,更不用说方向性增益指标。但我仍然相信,由于山坡带来的低仰角效应,这样的系统不会给我带来太多的烦恼。可是最终还是好几个问题困扰了我:
1 原来认为比较低的噪音,在比赛的时候还是给我带来了麻烦,20m和40m有时段性噪音,20m要到下午6点半以后才值得开始主叫,这时候应该是40m的最佳时间之一,会有冲突,然而40m更糟糕,要到晚上11点半噪音才小下去,我前面几次试图主叫,都效果不好,赛后看到我被骂聋子,就发生在那个时段,这在当时自己就有所感觉,因此及时调整了战术,反其道而行,在40m完成了美国的主要系数后,走80m先行的道路,虽然80m速率不高,但也不至于很难受,同时也让我知道了当天低波段传播极好,我怕第二天不能重复,所以就给了80m特别多的时间,40m可以第二天再补。
2 我原计划两天40m的qso数量要达到1600qso,第一天虽然只做了637个,但凭我以前40m的能力,我觉得第二天晚上是能做到800-1000个的,可没想到第一天的低波段决策由于第二天40m天线的意外损坏而带来了更大的影响,即使切换成正v天线我也没办法做40m有效主叫,让我很沮丧,这将减少600-800qso,而且都是三分台居多的qso,我都觉得我最低的破纪录目标都要破灭了,要不是BA7IO给我鼓励,我肯定就放弃比赛了。正是有由于这个鼓励,我坚持用40m 80m 160m轮流操作,能抓一个算一个,幸运的是比赛最后两小时,我分别在20m和15m两个波段的北美高潮,巨大的pileup下完成了240多个qso,直到8点过后,我才敢看一眼分数,终于把这个记录给破了,长舒一口气。
3 关于SO2R,我本来对SO2R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但是这次应为N1MM的软件bug使我无法好好利用SO2R。比赛前一周我进山做了软硬件调试,发现CW发送的时候,机器的其他功能基本不响应,连ESC停止cw都有麻烦,我回到余姚后立刻上网查询对策,结果发现这是一个N1MM的已知BUG,而且由来已久,只有在双机工作的情况下才会发生,解决方案是脱离CAT和CIV串口,用另外的串口或并口单独发送cw,我选择了单独串口的方案,而且制作好了硬件,可是到正式比赛的周五去到现场调试,这个问题仍然存在,我很后悔没有用并口方案,而且也后悔使用5美元SO2R的方案,如果不是用5美元SO2R,我就会把我的并口SO2R控制盒带上,这时候CW发送的问题自然能解决。
言归正传,这个bug给我带来的问题就是,我很难用SO2R的方法去仔细扫描另外一个波段,因为一旦主叫方面有回应,我根本来不及切换过去,而缺少这个仔细扫地的环节,会给我的系数计划带来严重影响,对于无辅助组要完成500个以上的系数,没有筛网式的不断扫描,那是很难完成的任务。第一天我还勉强坚持用了一些SO2R技术,主叫一直没有停止过,但不仔细扫描波段的结果就是系数严重缺少,这个和BA7IO的同时段系数对比很明显的看出了差别,我知道如果这样下去,无论我能做多少QSO,成绩都不会很理想,所以第二天努力克制自己主叫的欲望,在欧洲开通的时段,用了将近4个小时,扫描了20m 15m和10m三个波段的系数,BA7IO说我第二天不努力,其实这个是假象,我为了补偿第一天的疯狂,第二天的这些qso柱形图都是我扫地的速率,我觉得我已经很超常发挥了,这个速度还能让人误以为是我在主叫,而且能补回100多个系数,也算值了。当然,这种扫描的确带来很多QSO数量的损失,尤其是后来听说第二天高波段更好的消息,我估计我因此损失了超过200个QSO,加上40m的意外,我损失了800-1000个QSO数量,如果不是这样,我真的就完成了一次单人比赛qso超过4000的梦想。
顺便介绍一下5美元SO2R,他只利用一个声卡去完成SO2R功能,一般集成声卡是不可行的,我专门买了一块老的PCI声卡,一个机器的音频输入到线路输入口,另一个机器的音频输入到声卡的CDrom音频口,这样N1MM能用软件切换输出的音频,我耳机里就可以听到我需要的音频了。
4 体力和睡眠问题,我赛前很注意这个问题,我知道自己已不再年轻,所以坚持48个小时是个巨大挑战,所以原计划比赛前一周就注意增加睡眠,可是这还是让赛前一个晚上的睡眠给破坏了,我周五11点开始睡,到早上7点正好能睡够8小时,这就足够了,可是那一夜,我辗转反侧,一直在迷糊状态,估计正式睡眠时间不足3小时,导致后面的比赛收到严重影响,我到第二天8点开始就坚持不住了,通联效率急剧降低,到了9点多的时候,我知道我必须睡觉,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还好有了这3个多小时的睡眠,赛后BD5CHU对我说,上午看见我脸色的不对了,睡过之后就好多了,这个时段应该能做200个qso左右,这个QSO损失就不去计算了。
最后我做了3200个QSO 和 350万分的成绩,要破这319万的记录,还要保证错误率优于9%,这个还真不好说,至少是比较悬,如果没有上述麻烦,总分会超过500万,那就比较从容了,不过事后想想,给以后留点空间不是什么坏事,否则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对单人比赛没有兴趣。
横向比较一下跟WRTC相关的台,VU2PTT比我高出125万分,真是羡慕嫉妒恨啊,我必须什么问题都不出,才能达到那个成绩
Band QSOs Zones Countries
------------------------------------------------
160: 36 +35 5 +4 8 +7
80: 537 +492 23 +11 59 +34
40: 792 +384 24 = 67 -8
20: 576 -232 28 -4 66 -28
15: 921 -41 26 -4 69 -34
10: 340 -786 25 +1 52 -37
------------------------------------------------
Total: 3202 -148 131 +8 321 -66
Total Score = 3,503,000 -1,250,710
× BY5CD.......2.42 Pts/QSO
× VU2PTT......2.78 Pts/QSO
从他的总结看,他的策略是一直主叫,不扫地,但是同样是SO2R也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前提下,我牺牲了QSO数量去扫地,还不如他送上们的DXCC系数多,一个因素是地理位置仍然有差异,这从他的平均得分能看出,他基本上都是3分台,欧洲的贡献比较大,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印度参赛人数很少,所以就相对比较稀有。我们第一天的QSO数量持平,而第二天我40m天线的意外,使我本应在低波段上有更好表现以补偿高波段纬度弱势的机会给抹杀了。
感谢BA7IO在比赛中一直和我交换成绩,并鼓励我坚持到底,同时恭喜一下参加低功率全波段无辅助组BD5SO取得一个同样很好的成绩,我来看一下这次我们的几个典型参赛台的信号数,表格中的数字是通过reverse beacon network 在今年cqww cw第一天的24小时的数据手工筛选后的到的。左边列中的呼号是收听台的呼号,当中列中的数字是收听到的db数,对于同一目标有多个数据的,我选取最大的一个信号。
6 BA7IO 2011 CQWW CW AA


05年开始玩短波,没有真正全程参加过个人比赛,今年有时间上没问题就参加了。
第二个晚上到半夜12点多做着做着睡着了,干脆去睡了,觉睡到6点半;
20米这次大意了,另外在系数方面没掌握好,总之得到很多经验。
另一幅图是赛前约两个星期前做的计划,随便写的,有兴趣的可以明年一起向这个目标进发
7 B7P(BA7NQ) 2014 CQWW
CW AA
模式:单人全波段有辅助高功率模式
电台:FT-5000、QS1R、SDR-IQ
功放:JAA
软件:win-test、cw skimmer、skimmer server
OP:BA7NQ
HELPer:BA7KW
围观:BA7JA、BA7NO、BA7MY、BA7JS、VR2KW、BI7IOB
 

刚刚把日志上传了,重新看一次LOG,比赛的情景又历历在目。2013年本来计划参加一次单人全波段的CQWW
CW,但比赛前因为工作临时取消,回想起来,当时做的是毫无意义的工作,所以,今年的CQWW心想无论再多的工作也一定要参加。
比赛的地点也算是市区,10米底底噪可以接受,15米和20米的底噪时好时坏,20米的QSO有一半是用一个DP做接收天线通下来的,否则真的无法抄收。在40米同样也有这个问题,噪音很大,直到后来我发现四个接收天线其中的一个,效果其好,欧洲很多的弱信号过来都可以轻松抄收,我对比了一下,这些弱信号,用八木是抄收的效果很差,甚至听都听不到。这个接收天线叫FLAG,值得在研究一下。因为现场总共有三个FLAG,但只有一个是有效果的。不过让我看到了希望,市区中的噪音原来还是可以客服的,后面还要再去琢磨一下就接收天线。
比赛过程中还用到了一台QS1R和一台SDR-IQ接收机作为辅助,通过CW
SKIMMER软件自动解码,建立了自己的cluster,我用的是win-test比赛软件,但后来发现在一台电脑上同时跑三个wtDXTelnet软件来分别连接不同的cluster很不方便,开始我觉得还没有什么,但如果在网络不稳定的情况,程序自动重连就会造成很多麻烦事,下次需用一个其他的软件先合并一下,比赛电脑上只开一个wtDxTelnet。
整个比赛过程,感觉传播是很好的,就是恨自己做不动了,第一个小时下来,做了85个QSO,接下来的时间已经有点心不在焉,反应也慢,一次抄下呼号的成功率也很少,于是做做停停,找各种机会小休一下,在频率上到处转转停停、抽抽烟、喝喝水。可能是由于现在少玩的缘故,操作起来很不熟练,想想对上一次正儿八经参加CW比赛是在2012年的CQWW
CW了。成绩离开的赛前的目标有点差距,传播很好,生活保障很好,两个烤斑鸠很美味,现场的天线、设备什么的就不说了,这个成绩有点对不起“豪华”场地,BA7JS第二天晚上来看我的时候,总结得很恰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最后,感谢一下BA7KW、BA7JA、BA7JS、BI7IOB、VR2KW、BA7MY、BA7NO等帮助和围观打气。
8 BG9XD 2014 CQWW CW AA

9 B4TB 2011 CQWW CW AA



比赛结束,这次是在bd4qh家里混吃混喝,用的4qh的设备和天线。
高波段传播比较起来没有上个月ssb比赛是好,但感觉40米波段传播还是不错。
两个晚上睡的太死,浪费了bd4qh的好天线。第一天的10米和15米很奇怪,不管是主叫还是扫地,总是叫不到电台,第二天有所改善。
周一早上频率上碰到一个猪头,老是跟着发自由xz,弄得什么也通不成!
10 BA7IO 2014 CQWW CW HA
模式:单人 全波段 无辅助 高功率模式
电台:K3、SDR-IQ
功放:JAA
天线:10-40米DB18E; 80米:18楼楼顶有点象Z字形的DP; 160米:从18楼往下放的SLOPER;
我的QTH在惠州市中心城区,底噪不是一般的高;
 
软件:win-test
OP:BA7IO
HELPer:家中老虎负责送饭到三楼

这算是我第四次正儿八经地在家参加国外的比赛,所谓“正儿八经地”,是指全程参与,直到精疲力尽。第一次是2006年HQ比赛,奉站长之命,玩B7HQ的10米。第二次是2011年CQWW
CW玩是的单人全波段高功率有辅助,第三次是2012年CQWW CW ,玩的是单人全波段高功率无辅助;
这次是玩的2013年跟BA5CW(BA4ALC)PK那次一样的模式,单人全波段高功率,无辅助;个人认为,单人参加比赛,相同功率组别情况下,最有刺激性,难度最高的,就是单人全波段无辅助;因为这需要很好地掌握传播规律,根据传播情况适时切换波段;需要根据传播情况适时地取消主叫,去扫地抓字头;的确是需要很多技巧。6个波段,缺一不可,就连160米,只要有条件哪怕是做几个QSO,往往都是双系数,对于比赛来讲,双系数是可以提高很多分数的。
这次比赛,跟前几次比赛的感觉有很大不同:
1、身体状态比较好,全程只休息了3个小时,但我感觉比赛中间,几乎没有太困的感觉,甚至比赛结束后,我直接上了半天班;下午才补瞌睡;这也得益于我在比赛期间的合理安排睡觉时间,从我贴的图中可以看出,第一次是在晚上11点半左右,休息了约1小时,第二次是第二天中午11点半左右,约一小时,第三次是第二天的晚上12点,也是约一小时;所以合理的休息时间很重要;要掌握这个合理的休息时间,也要根据传播情况适时调整;一个原则就是决不在传播好的时候休息,哪怕再困,也要坚持;
2、传播情况还是比较好的,特别是第一天,几乎全天都比较好;第二天的10米开得太迟,到了下午4点左右才全开;第二天的40米,我这里到了凌晨四点底噪才下去;
3、这次比赛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太孤单了,今天跟站长聊天时说过,全程48小时,我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台在频率上的干扰,想在哪摆摊就在哪摆摊(我功率并不高,高波段约1000瓦,低波段只有约500瓦),而且几乎听不到摆摊频率周围有人干扰我,这是让我很奇怪的一次;
4、这次玩无辅助,在追字头方面,得益于SDR-IQ,因为可以看频谱,看得到哪里有台在主叫,凭经验可以知道哪个台追的人多,估计是个较为紧要的字头,切换频率过去,几炮就搞定了,没有什么难度;这可能与我的天线发射效率高有关;
5、这次比赛时,有几个台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他们主动走过来在PILE
UP中与我通联,而且都是比赛时较为稀有的双系数,比如:CN2AA通了我的10-80米;V55V也通了我的3个波段;8Q7DV两个波段;HK1NA在半夜我对EU PILE
UP时挤进来,很有趣;还有好几个这样的台,让人在比赛时很振奋;
6、唯一让人可恨的是:听着站长,B7Q,BY5CD在晚上做40米时,那个恨啊,由于我没有接收天线,傍晚高波段传播一下去,我基本就歇菜了,只能等本底噪下去,才可以勉强搞一会儿PILE
UP,一晚上在低波段做的QSO,几乎就是200以内;基本上都是在抓几个大台来做系数;
7、这次比赛有一个人为失误:20米的错判;因为这两年玩电台少了,特别是20米,从我的规划图上可以看出,我还停留在2012年的思维上,造成了这次比赛第一天错失了20米,不过好彩第二天在20米上扳回一局;
比赛最大的忠告:比赛期间,不要浪费一分钟,不要放过一个台,哪怕是一个1分的JA台;在天线、功放、电台、场地没有办法与人竞争的情况下,我们只有拼技能、体力。
附的第四张图,是我赛前做的一个比赛时间波段规划,含休息时间,通过这次比赛,我发现休息时间可以更好地安排,比如第一天上午是完全没有必要休息的)

附的第二张图,是在网站上找的,比赛期间可能出来的一些较为稀有的比赛台,这份资料对比赛OP来说,熟悉下是很重要的,有时在PILE
UP中,可以很快反应过来,特别是对玩有辅助的,那就更方便了,有的放矢。

11 BI4SSB(BA4TB) 2014 CQWW
CW AA
 

赛前目标是3000QSO,三百五十万分。
但那个台平时没人去,所以就没有什么准备工作。
比赛两天下大雨,我估计所用的馈线都有些问题,SWR比较不正常。
12 BA7IO 2012 CQWW
CW HA

13 BA7NQ 2008 CQWW SSB AA
QUAD MFJ1792


我觉得参加比赛,总要有一个目标,有人冲着成绩来、有人则想捞点字头、有人则是喜欢搞搞群体活动,而我这次,是冲着中国CQWW SSB AA项目的成绩来的。因为多年来,大多数全力以赴的,都是参加多人的项目,尤其是多年前在BA7KW的家里,参加过一次CQWW SSB和一次CQWW CW比赛时美好的情况,一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比赛前想过,只要拿到4000个基础分、500个系数分,或者5000个基础分,400个系数分就足够了,虽然想在传播的总体情况不好,但心里想这个要求也不算太高。10米不敢有太大的奢望,80米一项是自己的弱项,但求40米、20米、15米有正常的发挥,10米和80米在稍微补充一下,那也就够了。结果比赛中还是让我心凉了一阵,那是第一天晚上过去之后,居然发现20米对欧洲传播如此糟糕,很多非常一般的国家,居然一个都通不到,结果第二天晚上,不得不像抓稀有字头那样,一个一个地去他们找出来。
最后,成绩是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不管分数怎样,只要全力以赴,我想我们都享受了比赛的乐趣,而这个过程,也将会永远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回忆。
比赛中,采用了以下策略:第一,优先使用高波段,防止错过了高波段的开通时间而引起各波段分数的不平衡;第二,尽可能使用传播最好的波段摆摊,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最旺的波段,有利于提高QSO的数量;第三,在欧洲和日本同时开通的时候,优先把天线对去欧洲,以提高QSO的平均分;第四,留意一些比较难通到的地区的传播状况,以免错过了窗口时间,例如中亚、非洲、加勒比,在窗口时间,除了自己搜索外,一旦在cluster看到spot,也把天线对过去看看。
时刻留意其他波段的变化,也要留意字头的出现。除了经常转换波段去收听外,也要经常留意cluster的变化,在比赛过程中,有半只眼睛是盯着不断跳动的cluster窗口,看看有没有周围的VR2C、B7M、B7P的spots,通过友台的spot,可以了解到传播情况,看看他们正在哪个波段通联。星期天下午,原来正在15米上摆摊,生意还不错,但突然看到有一个OH电台发出VR2C的spot,于是马上放弃了15米的pile-up,转到10米上呼叫,虽然在10米上同到的数量不多,但一下子增加了近20个欧洲国家的新字头。
原来在比赛前还夸下海口,负责对为B7P进行传播的分析、本次参加比赛的特别电台呼号整理,顺便自己也可以使用,前几次在B7P比赛时,都这样做了。可惜,这次比赛前的连续加班,一切成为泡影。我甚至还不知道这次比赛,会有哪些特别的远征电台出现,这些电台往往就是在某个地区的唯一系数。
SOAB还是有一定的挑战性,以前在XX9C、B7P比赛,由于是多人项目,通常只负责1个波段 波段或其中两三个。但SOAB要全部波段都要顾及,下午日落这段时间,我最感到彷徨,21兆还在pile-up当中,7兆又是抓字头的最好时机,14兆上欧洲电台又开始冒处理,而且又担心现在的传播状况,14兆对欧洲时间开的晚,收得快。
10米的传播不好,但还好抓住了短暂的开通时间,还通到了一些可贵的欧洲字头。
15米的传播,出乎意料,竟然成为了最热闹的波段,B7P和VR2C的情况也大致相同,15米的QSO数量,几乎占了全部QSO的一半。
20米在第一天的传播比预想的差,大部分是日本电台和东欧的电台,其他欧洲很普通的国家字头,不得不像抓稀有字头一样,一个一个通回来。但周日早上和周一早上,20米对加勒比都有很好的开通,感觉是这几年比赛中,通得最多加勒比地区的一次。周一早上,对北美也有很好的开通,可惜,我选错了呼叫的频率,导致摆摊的时候,应者寥寥可,原来,在我呼叫频率的旁边,有一个加勒比的电台,估计大量的北美电台在呼叫他,把我去到北美的信号也掩盖了。在更换了呼叫频率后,终于在最后的半小时搭上尾班车。
40米的传播,也不像前两年比赛一样,对欧洲可以形成长时间的PILE-UP,只是偶尔过来一阵电台,然后又让你郁闷一段时间。
80/160米,电台就在高压线旁边,噪音很大,还犯了严重的错误,把K9AY装到了楼顶,虽然底噪比GP低10个dB左右,但反而让高压线产生的噪音更加明显,实际使用中,还不如GP,几乎是放弃了,所花时间不多。能够清楚听到的只有BA7IO、B7P、B7M、B1Z、B4S、VR2C、BA4RF和几个日本强台,其他几个通到的都是连蒙带猜。
比赛有48小时,个人没有办法全部支撑,比赛前在NCJ杂志上看到一些OM比赛过程中TIPS文章,谈到睡眠、食物、座椅等等,比赛前和VR2KW也交流过,根据广东的传播状况,决定每天安排3-4个小时的时间睡觉,分两个时段,分别是中午和晚上,早上11点到中午1点半左右,包含吃饭;第一天晚上在凌晨3点到5点,第二天晚上在凌晨1点到3点,想错开时间,看看有没有传播的差异的收获。赛后,感觉这次的睡眠安排还是比较成功,比赛过程中精神状态一直不错。
除了睡觉,星期六下午也停了一个多小时,因为前一天晚上发现是使用的电台,居然在3.800以上无法发射,BA7JG在周六下午特意过来为我对机器进行的调整,我也趁这个时间,到楼顶调整了一下80米的MFJ-1792 GP天线。因为周五下午为GP增加了一些地网,结果发现,中心频率跑到了3.860去了,在3.790附近,SWR已经超过了3,当天已经没有时间调整,也不想因为把天线放下来调整而浪费更多的休息时间。周五晚上睡觉前,不断琢磨处理如何简便处理的方案。MFJ-1792末端的馈电点,是通过一条很短导线,把铝管和天线插座的芯线相连,于是找了一条70、80厘米长的导线,替换这条短线,并且顺着MFJ-1792底部的纤维棒缠绕好,成了一个加感线圈,做好之后,用天线分析仪一看,中心频率刚好又跑回了3.790左右,SWR 1.5,虽然本地的80米状况不好,但这根MFJ-1792最后还是为我拿到了14个系数分。比赛过程中也有不少朋友前来观看,也有不少时间属于半聊天,半比赛的过程。
比赛前几天还发生了意外的事情,功放在试机时坏了,我已经做出了,放弃AA,改为LA的比赛模式。还好,我们的B7P镇台之宝BA7IA、BA7JG两位,不辞劳苦,修好了功放,而且,我也在旁边偷学了几招。在星期天晚上,由于在人困马乏中使用不当,功放又一次罢工,但靠着偷学的几招,预先准备充足的备件,很快找到故障原因并修复了。
因为计划是48小时操作,自我感觉体能和状态不能完全保持,所以在比赛中,有意识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兴奋度。即使是在强烈的pile-up状态下后在抓字头的情况,也没有把状态发挥到极限,虽然可以获得一时之快,我担心一旦到顶了,可能造成体力的透支或嗓子的损坏。我很佩服那些高手,可以长时间保持亢奋的状态。
原本打算进行录音,但比赛结束后,发现犯了一个丢人错误,哈哈,把机器的音频输出插头,插到了声卡的耳机输出口了,呵呵......
在这里,再一次衷心感谢帮我架设天线、提供设备、比赛过程中给我送吃送喝、前来看望我的各位老大,我就不点名了,哈哈。
最后,也祝贺这次参加比赛的国内电台,成绩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尤其是VR2C,他们的成绩可以说是能够和国际接轨了。还是以前说过那句话,我相信,我们的成绩会不断提高!
17 BA1RB 2009 CQWW CW AA


BA1RB@2009CQWWCW_SOAB HP总结(上) -- 设备篇及天线与传播篇
谨以此文答复以上顶贴的爱好者......,并再次感谢BD1BYV让我使用他的设备和场地。
这是我第一次个人比较认真地参加比赛,与团体竞赛不同,个人比赛在准备和参加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不同。这次比赛中的教训很多,想到什么写一些和大家分享吧:
设备篇
a,机器:
本来想做SO2R的,经过多次的规划和测试,发现没有昂贵的组合式波段滤波器,SO2R基本上做不起来。B1Z有一套9波段的独立波段滤波器,做远征或M/M还可以,在SOAB的操作中,独立的波段滤波器基本上派不上用场。期间也考虑Stub的方案,做出来的效果在NWT500上的频域特性看起来还可以,但为了达到好的效果,需要到现场看做什么波段的带通和特定波段的带阻,也比较复杂,所以这次没有玩成SO2R -- 因为一个机器在1KW发射时,另一个机器几乎什么都听不见。
回到正题,机器也没有什么好选的,用了BYV的ProIII和我的K3。从整个过程来看,这两个机器都是非常适合竞赛的机器。除了ProIII在工作期间重起过一次以外,别的工作都很正常。ProIII有个毛病,就是使用80米相控天线发射时,如果将发射方向朝向操作间,ProIII的接收天线工作不正常,啪啪作响,所以,ProIII没有连接接收天线。另外,ProIII的大屏清楚地显示了20米波段整个晚上到早上8点半时全频段S9+的噪音,这是一种固定频率间距的信号,干扰的时间非常准确,一过时间干扰立刻消失,使得早上的20米北美异常艰苦,中美洲只在比赛快结束时从噪声里2遍叫通了6Y1V -- 它的信号也有S9!K3这次的表现比较满意,400HZ的滤波器听起来很舒服,低中频的设计加上比较窄的Roof Filter,没有被两边强信号压制的感觉,这可能是IP3指标较好的缘故吧。K3的接收天线接口也设计得比较人性化,K3不好的一点就是Notch的调节,居然Notch功能在菜单里,通过Sub旋钮调完后,一发射菜单又回去了,下次再调还要按下Notch键。也可能是我使用方法有问题。机器到手还没有一个月,除了安装时读了一遍Instruction Manual外,Owner's Manual还没看过。另外,固件的版本还未升级,里面据BA4RF说改进了什么有害机器的成分。K3还有一个省事的地方,就是机器与计算机的连接只需要买一根市售的RS232线,控制机器、读频率、发CW、控制PTT什么的都搞定了。甚至连电脑的耳机不用转换头就可以直联了,因为通过菜单机器可以给驻极体话筒加偏压。
b,功放:
记得以前的比赛里,出状况最多的是功放,有时候在竞赛期间能听到好几个竞赛电台给我打电话时说功放坏了。这次选择功放时特别注意。最后用了BD1BYV和BD1BNV的两台AL-1500。在竞赛过程中,除了一次我忘了打开Operate开关,独自30瓦和北美台纠缠以外,其他时间的工作都正常,从来都没有消极怠工。经过这么多次应用,感觉AL-1500还是一台比较可靠的功放。当然,这和天线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c,2*6天线开关
这次使用的6根天线都是单波段天线,每根天线有一根馈线。以前换波段需要拔馈线,速度慢,可能错过关键字头,而且还有可能电到手。更可怕的是对人的心理产生暗示 -- 换天线是一个既辛苦又危险的活。人就会产生一种懒惰的想法:“那边现在应该没什么系数吧?”,而这种情景被验证过几次以后,在人比较怠倦的时候,通常会不去更换天线,如果没有自动天线开关的话。这次的目标是,在竞赛过程中不发生一次电缆的插拔。这个目标应该说达到了,除了在K3上手动插拔切换K9AY和Beverage以外,发射天线的切换完全是通过2*6切换器自动实现。SixPac太贵,这个2*6控制器是自己做的,用了2片CD4011。在48小时工作中看起来还挺可靠。感谢K5SF Richard给我们提供2*6的本体和设计、制造的关键技术。
d,SO2R控制器
本来想做SO2R的,所以做了这个控制器,还专门买了一块PCMCIA的双串口卡。我的这个SO2R方案用掉了3个串口,一个并口,可以和WriteLog联动,当WriteLog选择B机时,SO2R控制器自动将发射控制切换到B机,避免双机同时发射。这次由于没有用SO2R,只用到了耳机的A,B,A+B功能,还是有一些用处。特别是使用A+B时,可以同时听两个机器的信号,做监控很有用。
天线及传播篇
这次的天线是花时间最多的地方。在所有天线都安装完成后(包括BG1CHS,BA1AAX,BG1EDP等的各种支持工作),我和BD1BYV还花了约3周的时间来整理和调试,在上周周六,我去测试的那个晚上,160米天线仍然不能工作,80米天线有两个方向的驻波在4左右,40米天线驻波很大,20米整夜有干扰,心里瓦凉瓦凉的,估计计划要泡汤了。上周日,我和BD1BYV找出馈管2处断点,排除了40米和160米的馈管问题,又爬上了40米高的塔,将80米天线的驻波调到了1.2左右。只有这个20米的干扰我们无能为力。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旋转器,只有一个旋转器有PSET功能,另外2个旋转器只有靠手动控制,操作过程中感觉比较累。下面就天线和传播分波段分析一下。
理论上来讲,在3个波长高度的天线最低波瓣辐射角在5度左右,10米天线在43米左右的高度,但是天公不作美,再低的辐射角也没有被电离层折射回来。这次使用的天线都是单波段天线,且架设的高度均在1个波长以上的高度。最大的感觉就是指哪打哪,除了特热门的9L等,基本上是先听到一堆日本台在混战,等听清主叫呼号后,基本一到二次就被点到。只要旋转器转得够快。
a,160m:
160米发射天线高度30米,顶端有一个10米八木天线做电容帽,加上3.8米螺旋线后谐振在160米,驻波基本1.1左右。天线安装了约70根地网,发射效率还算比较高。
160米我的操作策略是收掉近处的系数。因为远处的系数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确认,从系数贡献度的角度有时候不太合算,所以重点没有放在这个波段,只在周六的晚上主叫了一段时间,周日晚上主叫时间很短。最后得到了Z11, D13。如果做M/M或单波段,48小时50-60个DXCC应该可以达到。
b,80m:
80米波段是我这次比较重点关注的波段。天线是架在40/10米塔上的一个4SQ,但相互之间的间距有些短,可能不能形成标准的方向图,但基本上有点方向的感觉。第一个晚上我专注在40米上,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关注80米,到了周日的早上才知道坏了,周日早上80米的DXCC才10个左右。为了提醒,我特意做了记号,并标注晚上每隔一小时就要关注一下80米的系数状况。结果在早上3点多钟突然开通东欧,OM,S5之类的系数一下就进来10个左右,早上5点钟,西欧开通,G,DL,EA等陆续开通,转了一圈后,收完了所有能听到的系数,顺势摆摊了一会儿,大量的欧洲台涌进来,又增加了几个系数,包括前期我呼叫未果的A3。中间我在叫EA8的时候,苦叫未果,一个强台叫了进来,才几个回合,对方就点中了,仔细一听原来是B7P。
c,40m:
40米天线是EF340,但厂商在发货时,忘了发短路条。导致在安装的那天,花了巨大价钱的50米高的大塔吊已经到场,箭在弦上,只能用6根铝门条代替,先安装上去。但在后来的一次强风中反射器的一根铝条断裂了,卡在折线和主梁之间,原来振子由长到短的规律被破坏了,我们测试了一下,基本上没有F/B。但如果要改正的话雇用云梯车的费用将比天线本身还贵,只好当一条DP用了。事实上,当我对准欧洲时,对于日本这边基本没有抑制作用,导致日本的强信号迫使我在欧洲开通的时候通联日本强台,否则谁也抄收不了,直接的后果是降低了40米QSO的平均分。另外,天线在7050以上驻波较大,对于在7050以上的非洲、西欧台,通联起来比较困难。
冬天的40米很早就有传播了,下午4点就有很强的信号,整个夜晚都不断。有一次冬天,我连续一夜在40米通到1000个电台,大部分都是欧洲台。这一次也一样,40米传播好,所以当一个稀有系数出来时,太多的人呼叫,有的系数反而不容易抓到。4U1ITU,这个只有一个台的系数,也是费了好多劲才找到的。在40米,很考验心理素质,在SOAB里,当你叫了3分钟还没有被点中时,你的心理已经在想别的东西了。有个VU2PTT,发得很慢,发完还来个73,TU e e。听起来很抓狂,我叫了很久,痛下决心,只叫最后一遍,不行就当沉没成本了。这最后的一遍被点中了,在40米增加了一个双系数。
d,20m
20米是个又爱又恨的波段,最近20米结束得很早,晚上7点基本上就没有声音了。20米的天线是EF420,架设在25米高度,驻波1.5左右,在没有干扰的时候表现超好,方向性很强,但当地晚上整晚到第二天早上8点半左右20米S9+的噪音经常出现,在756ProIII的屏幕上看起来就像扫频仪的频标,但要密集得多,幅度也高得多。在20米的操作就变成下午RUN了,但这势必影响15米的系数,而20米的加勒比分坑基本也泡汤了。在已有的情况下优化操作策略,这才是一个真正的Contester要做的。
e,15m
15米是一个EF515,架设在25米左右的高度。本来还要安装一副Stack控制器,但由于工程太大,至今下面的那副天线还躺在房顶睡觉。15米最近听起来不错,而且对南边的路径有更好的表现。传播预测数据中显示,下午15米对非洲有很好的传播。事实上也是如此,在最终的非洲国家中,15米的最多。
f,10m
自从2006,2007以来,10米每况愈下。这里的10米天线是一个CL10,Create 的Long John八木天线,架设在43米高的铁塔上,从轴承以下全部是1/2馈管。驻波很好。10米是我们最近几年投入产出比最低的波段(QSO数目/造价),甚至比160米还低。想起11年前的1998年,当时10米几乎能通到100个DXCC,35个左右的Zone,这次才7Z,7D,差了100多个系数,触目惊心啊,真怀疑11年周期的可靠性了。听说2012年地球要因为太阳黑子毁灭了,估计2011年是地球上爱好者10米最后的疯狂。
g,Beverage
2007年CQWW CW,我只操作了160米,当时Z17,D47,用的就是Beverage,而且只有一根,所以北美是零蛋。这一次的Beverage更长,达到300多米,但听感不太好,最后基本上没有用。
h,K9AY
这一次的操作让我对K9AY有了新的认识。由于闭环,而且接地良好,在附近工业噪声很大的环境里显得非常安静,我在接收的时候还将机器打了ATT看起来所有的信号都不起表,但是在一片沙沙声中你能分辨出有信号和无信号两种状态(不是电码声音),你把这两种状态转化成滴和哒,就能还原出呼号了。
BA1RB@2009CQWWCW_SOAB HP总结(中) -- 操作篇
a,分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虽然目前不占天时之利,但合适的准备工作还是要做的。以前用W6EL Prop比较多,这次还是它吧。考虑到通联的所有可能性,预测可以做得稍微激进一些,能发现更多的潜在机会。所以在外部参数上,采用了11月24日的太阳黑子信息,当时的SSN大概在13,SUN FLUX在76左右。在内部参数上,将各波段天线增益,入射角,功率等因素一一输入,其中,功率全部设置成1000W,天线的增益也按照标准的3,4,5,7单元天线的增益进行设置,虽然40米天线出状况了,也按照3单元来设置了。在批量参数上每个洲都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国家,路经上将SP/LP都选择进行分析,批量跑出来以后,形成了一个40多页纸的预测数据表。我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了一些与原来想法不太一样的地方,并在我的波段切换计划中记录好,事实证明,有些预测的结果确实引导我找到了窗口时间,并平衡控制了不在一个波段过瘾的那种Over Run的状况,15米的分析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例证。除了下午15米开通非洲时间更精确以外,对于中美洲的数据令我有些意外。数据显示,在SSN为13的状况下,UTC0000的15米,甚至10米可能开通中美洲,这对于20米在UTC0000的噪声达到S9的情况下,这个结果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喜讯。但最终太阳还是不给面子,连续几天的SSN为0对这个结果有些偏差,从我的操作记录上看,当时的20米几乎无法操作,我将15米天线指向了中美洲的LP方向,最后的结果是,前4小时LP上的15米给我带来了不少南美的电台,中美洲最终没有够着。
下面是截取的当时的预测数据。
W6EL Prop
W6ELProp Long-Path Prediction for 2009-11-24
TERMINAL A: 39.00 N 116.00 E BA1RB Sunrise/Set: 2312/0854 UTC Bearing to B: 193.6 deg
TERMINAL B: 4.50 N 73.50 W Colombia Sunrise/Set: 1048/2234 UTC Bearing to A: 169.4 deg
SSN: 13.9 Flux: 76.0 K: 2 THIS IS A POLAR PATH Path Length: 24951 km
SIGNAL LEVELS IN dB ABOVE 0.5
UTC MUF 3.6 MHz 7.1 MHz 14.1 MHz 21.2 MHz 28.3 MHz
0000 25.1 -6 A -1 A -1 D
0030 28.2 -2 A -2 C
0100 30.6 -3 A -2 B
0130 29.4 -4 A -3 B
0200 28.3 -5 A -3 C
0230 28.0 -6 A -4 C
0300 27.2 -7 A -4 C
0330 25.9 -7 A -5 D
0400 25.1 -8 A -5 D
0430 24.4 -8 A -5 D
0500 23.3 -8 B -5 D
0530 21.9 -8 B -5 D
0600 20.3 -8 C
0630 18.4 -8 D
0700 16.8 -8 D
0730 15.4 -7 D
0800 13.3 -7 D
周五的晚上,有一个公司的电话会议,开得比较晚,其他的东西准备就比较仓促,在很短的时间内,打印了以北京为圆心的大圆图、字头方向表、Announce的参赛电台列表,与BD1BYV确认操作间里有CQ分区图,晚上驾车来到了基地的操作间。
有一件事情忘了做,就是目标字头的通联时间。当时认为这些东西记在心里就好了,其实这是懒惰的表现,无论功力多高的高手,在48小时的过程中总有精力不集中的时候,当时烂熟于心的规则、计划几乎在一瞬间全部忘记。这种状况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Check List,就像玩游戏过关似的,这些Check List上的怪物一个不打掉,心里就很不舒服,曾经建议BYV去买一个120厘米级别的白板,在白板上做类似的事情,但建议最后没有被采纳。
b,系数
单人比赛最大的挑战就是系数的寻找。你不能象团体竞赛似的,可以安排别的操作员来抓系数,所有的系数都需要亲力亲为。而且比赛起来,时间过得非常快,一不小心就错过了特定地区的窗口时间,一失足成千古恨。即使是窗口时间,也有容易和困难的不同,我们的边上有一堵日本墙,要非常注意时间差,由于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一般来讲,日本都会比我们更早迎来灰线时刻,在低纬度地区还好,在高纬度地区,由于地球自转轴和地球运行轨道的夹角不同,灰线的时间差也不同,灰线的走向也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在不同季节的同一灰线时间可能通联到的地区有所不同。扯远了...,回到主题,在加勒比地区,日本比我们的先天条件要好很多,在北京,传播路径几乎是正正地通过极点,而在日本,传播路径有所偏离,不要存在幻想,在日本前一小时能通联的加勒比地区的台等到灰线经过时我们也能通到。我曾经在日本收听过加勒比的信号,跟在北京听起来简直有天壤之别。对于非洲,我们比日本看起来要好得多,好几次我按照预定时间去找非洲的系数,我很快就被点到,而日本台还在苦苦挣扎。
在比赛前,自己做过一个策略,即关注短期QSO Rate,给抓系数时参考,如过去5分钟的QSO Rate,还好WriteLog有这个功能,按照BA7JS先前计算的大概QSO数目上一个系数大盖值多少个QSO,把这个数量换算成时间,如果在这个时间内还未叫通,就要决定放弃这个系数,因为有可能窗口时间不对。这个系数将通过另一个策略 -- 关键波段每小时快速Check一下系数的可通联性来弥补。WriteLog提供了3个S&P的存储,对于觉得肯定能通联到的系数,暂存在S&P里,随时关注一下,通联成功后在存储里删除,这个方法也贡献了好几个系数。
从波段上看,其他的波段没有太大问题,是平衡的结果,40米波段原来我计划是要到110个DXCC左右的,但最终没有达到目标,可能天线反射器短路以后,天线的发射角也有改变,GD,GI,GM这些系数竟然都叫不通,在有一段时间里,只有40米还行,通联的QSO在增加,但系数没有增长,而这时上述系数听起来很响亮,但无数遍都不能叫通,比较遗憾。
c,过程
星期六早上7点,从操作室旁边的窗上醒来,收拾了一下卫生,洗脸、刷牙,上厕所,开功放预热,还跑到房子外面运动了一下,星期六的早上,北京大雾,在电台室所在的位置,雾尤其大,除了40米的塔能隐约看见以外,其他的3个塔一点都看不见,心想等一会儿转方向时,真的是瞎转了。等回到屋内开始泡方便面时,抬头一看钟,已经7:45了,靠,赶紧半干半湿地吃完了面,坐到机器前,7:57分,赶趟。
20米的情况不容乐观,在干扰中呼叫了5分钟之久竟然听不到应答,频率上其他的台声音很强,但北美几乎听不到,只好开始扫地,通联那些到这里S9+以上的台,包括0014左右通联到的B7P。这时,想起来15米的Long Path,在15米上发现噪声系数还可以,呼叫了几次以后,北美和南美的台陆续进来,大洋洲的电台也偶有进帐,但QSO Rate很低,这样一直持续到中午12点,BYV发出了那句著名的感叹,然后我们就一起吃饭去了。
下午回来后,我决定要扭转形势,如果没有基数,再多的系数也没有用,特别是有些人光看QSO个数,虚荣心作怪,决定下午不管系数了,使劲RUN一把,没想到俄罗斯人很配合,12点多,俄罗斯台一个接一个进来,几乎都不间断,有些人认为中午1点钟是垃圾时间的论断不攻自破,RUN了2个多小时,心里不安起来,觉得这样做可能有点过火,于是开始搜索系数,并转换波段看看运气。下午15米对非洲的传播相当不错,到北京的信号都是Real S9,两天下午的15米,5H,5R,9J,A2,C9,D2,ZS等,基本上都是一遍叫通。到了5点多以后,北京已经很黑了,按照原来的打算,第一天的40米放在晚上8点以后再开战,5点半到8点的时间留给80和160米,因为这个时间是160米和80米对北美的窗口时间,如所预料的一样,除了无处不在的日本台以外,80米通到不少找上门来的北美电台,而160米,也收获了一个北美的系数。到了接近晚8点时数数看已经有700个台了,准备去40米RUN了,心里还是没底,这个凑合的DP能不能完成任务?开始半小时后,这个顾虑就打消了,虽然F/B不好,但看反映来说,效果还不错,就像钓鱼一样,大的没有,小的也将就。中间插了一小段时间的80米和160米,一直到晚上1点左右结束,结束的时候,看了一下QSO数目,大概1000多一点,离预想的QSO数目要少一些。第一天晚上1点到4点睡觉,4点起来后,感觉40米不错,懒得去看别的,一直在40米上呆到天亮。这可能是一个错误,如果能在这个时间段适当看一下160米和80米,第二天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了。第二天的早上快到9点,干扰消失,于是在20米上呆了2个多小时,然后转到15米,期间做了一次身体活动,在活动的时候,把机器放在10米,不断呼叫,天线在ZL,VK,9M等方向转来转去,20分钟过去了,没有任何回应。
下午吃完饭,决定在20米和15米的时间上进行互换,以覆盖可能的不同系数。这是个冒险的举动,因为这个做法有可能会损失QSO Rate。第二天的晚上,吸取了第一天的教训,轮流在40/80/160上寻找突破的机会,为了美观及消除干扰,天线几乎全部采用馈管,布线全部埋于地下的管井。对于160米的两根Beverage,200米长的馈线也是埋在地下的,彻底地消除由于馈线在空气中而拾取的噪音,没有了BA5TT的那个烦恼。K9AY听起来不象Beverage那种悠扬的流水沙沙声,它听起来有点坚硬,甚至有些金属撞击的声音和揉碎纸的声音,害得我一直以为房间里还有别人在活动,几次回头确认没人在。最后的事实证明,除了操作累一点以外,80米的DXCC从10几迅速上升到了50,160米也有一些进账,而40米有好几个很有把握的台都叫不通,有些遗憾。
天亮了,BYV过来,我过去开了门以后,继续奋战在20米,在DX SUMMIT上把加勒比地区的台过了一遍,基本上都听不到。到了2347,再次去Check时,听到6Y1V响亮的信号,报过去呼号后,立刻确认,我知道,这是比赛的最后一个系数了。
BA1RB@2009CQWWCW_SOAB HP总结(下) -- 体力篇、后勤篇、总结
为避免过分炒作,版主和站长找我麻烦之嫌,这部分简单写两句吧,其实这两个部分都是很重要的。
体力篇:
毫不夸张地说,SOAB比赛体力的合理分配比系数的抓取可能更重要,很难想象一个神志不清的人能够在48小时之内取得很高的成绩。比赛之前,适逢IARU 1区发起的灾害通信演练,我作为中国区的协调员参加3区的信息发起和传递工作,时间是凌晨2点到6点,第二天感觉到体力比以前要差远了,而且近期的体检结果出来,属于典型的“三高”人群。于是感叹和理解BA5AG的“老男人”的故事了,只不过俺和5AG对“老男人”这个问题的倾向和体会不一样罢了。
又跑题了,我知道我自己是那种压力越大越兴奋的人,以前的比赛中,经常不是我操作也瞎操心睡不着,真正到我上台时状态一般都不好。灾害通信演练后,我仔细研究了人体生理结构和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同时请教了一些精通中医学的朋友,摸索出一些人体精力运行的规律和周期,并在自己身上反复体验,有了一定的心得。以前比赛前的周五晚上的休息一直不好,网上有人说兴奋难以入眠可以从1数到1000,就可以睡着,我自己试验了一下,不太管用,后来,请教了一个现在正在研究催眠术的朋友,他说数数太简单,在数数的同时你的大脑还可以想着比赛的事情,不管用。所以后来我将这个方法改了一下,在星期五晚上12点钟一定要上床睡觉,上床后,我尽量想象自己在一艘飘洋过海的船上,这艘船不是驶向BS7H,而是一个埋藏了巨额国家宝藏的地方,其间,有很多宝藏的线索,但是梳理到一定程度线索就断掉了,于是又从另外一条线索开始梳理,同时这艘船还在不断的摇晃之中前行,当线索断了8-9次后,我已经意识模糊,当我再清醒时,看了看钟,已经是周六早上7点了。感觉精神特别好。所以在星期六中午BYV跟我说了那句著名的感叹后,我心里想,等着吧,咱们还有不少本钱。
为了确保后24小时的清醒,前24小时不能透支体力,所以我强制计划了第一天晚上3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如法炮制,这3个小时睡得非常好。以致于周日早上BYV来看我时,觉得奋战一夜还是那么精神,有点不可思议。
由于第一天晚上80米的亏空,我决定周日晚上不能再奢侈地连睡3个小时了,为了不漏掉可能出现的系数,这3个小时要分成几个时段来消化,每隔一小时要起来检查一遍系数的可通性。受10米的影响,决定舍弃周日的午餐,睡一个小时,这样晚上2小时就够了,在这2个小时中间,起来一次,多抓到了3-4个系数。
另外,在比赛前的一周之内,要尽量平衡规律生活,使身体处于一个风调雨顺的状态,要抑制肾上激素的过度产生,据传,在BS7H远征开始前的一个月里,我们有的队员肾上激素分泌过多,每天都几乎无法入睡,人都消瘦一圈。还有一点就是比赛之前要节欲2-3天,不管你多么强壮,都要节省一点,有可能一点点的精力富余会造成本质的不同。可以学习7NQ安抚老虎的其他若干种方法(参见NQ的攻略)。
后勤篇:
后勤是一个容易忽略的点。人是铁,饭是钢,无论你体质多么好,48小时内不吃饭、喝水是不可能的,饮食卫生一定要注意,宁可味道不要太好,也不要因为饮食卫生问题造成非战斗减员,当然B7P人多,厨师比较专业,可以不用考虑这点。
俺从小在南方长大,生活在“怕不辣”的地方,我们当地连炒鸡蛋都要放大量的辣椒。到北京以后,觉得基本上什么东西都没什么辣味。有一次去一个比较有名的餐厅,点了一个标有“极辣”的菜,吃完了以后觉得基本没搁辣椒。去年和BD1BYV,BG1QXU去日本大阪参加APDXC,在大阪街头的小酒馆里点了几个辣菜,更加无法忍受...,不好意思又扯远了。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辣椒影响睡眠、特别是晚上吃辣的东西,所以比赛前的几天都没有吃辣椒。
BYV是开工厂的,什么地方都收拾得比较干净,操作间比我自己的电台室要干净、整齐多了,而且收拾是定期的,每隔一定时间都可以看到BYV拿着笤帚在打扫卫生。BA6IT和BA4RF等同志见识过,在操作间的旁边有一个睡觉的房间,房间里有一张单人床,里面还有一个套间,套间里有厕所和洗手盆,起居基本上不成问题,不用像在野外似的要到处找厕所。在电台室里还有一台饮水机,除了能泡方便面以外,早晚还可以弄点热水洗脸和刷牙。
北方的冬天特别冷,晚上一般会达到零下8度以下,因为操作时集中精力在电台上,周围的温度有可能被忽略,我曾经有通宵操作被冻伤的经历。而且一旦着凉,会有感冒和拉肚子的风险,大大缩短可用时间。这次为了不至于造成更大压降,保证功放正常工作,我没有开空调。BD1BYV为我找到了2个电暖器,左右各一,在2个晚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曾经有一段时间没开,立刻感到肚子不舒服,还中途去了一趟厕所。
耳机也放在这里吧。这次使用的是Heil的Proset,效果不错,但很重,以至于到现在耳朵还有点疼,建议准备两副耳机,一副包裹式的,另一副轻量级的,轮流替换,会减轻耳朵很大负担。
最后说一点,就是椅子和桌子相对高度的设计。48小时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舒服的人体工学设计会提高精力的使用水平,减少无谓的消耗。我在凳子上垫了一个腰垫,感觉作用不小。
总结:
前面罗嗦了一大堆,感谢各位能把这些文字都看完。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个人组的比赛,经验非常不足,把自己的经验教训写出来和大家共享,如有帮助则幸甚哉。最后的毛成绩只能说是一般。回想起来过程中种种可以改进的部分,我想,在一两年之内,BY的SOAB组肯定会涌现出超过300万分的操作员,这个人会是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