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 BA4EG
本站须知 English 电台日记
当前位置
 首页-情系火腿

BT0S远征纪实-火腿走丝路

远征纪实-《黄岩岛的故事》

北京HAM初探石臼坨

BI7W涠洲岛岛屿通信操作记文

'98广西抗洪救灾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网演习纪实

BI4CM 新春 on air

BI5X小洋山岛远征报告

关于小洋山岛通讯的一些体会

小洋山岛的有关资料

BI5X远征纪实《小洋山之旅》

BI5X活动的照片

二上衢山岛 --"BT20OO"设台纪实

 

黄岩岛的故事
 

名词的困惑

   今年4月,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又进行了一次黄岩岛DX-pedition。什么是DX-pedition? 是英文名词吗?
  其实,英语词典中并没有这个词。它是无线电爱好者把远程通信的无线电缩语“DX”和英语单词“expedition”组合成的。Expedition 的原意是具有一定目的的远行或远航,中文也译作“远征”或“探险”。所以DX-pedition本来较为贴切的中文译名应该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为了远距离通信活动而到跑到一个特定的地方进行操作”,当然这种称谓未免太罗嗦,不如简化为“DX远征”。当然,这样准确度就会稍差一点,因为DX-pedition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远远地跑到天涯海角。假设离家门不远刚好就有一个业余电台十分稀少的国家或地区,到那里搞一次联络,让全世界爱好者有机会联到这个新字头,那也可算是一种DX-pedition吧,不过实际上人口稠密的地方业余电台就不会“十分稀少”啦。
  第一次黄岩岛DX远征是在1994年。搞这么一个活动项目总要打个申请报告吧,用什么词呢?当时觉得在正式文件中使用“远征”这样一个在中文里带有历史政治色彩的词实在是不大便当。鉴于历史原因,我国的业余无线电过去一些年里被当作体育运动,“探险”虽然离原意差之甚远,但与体育却是近亲,权衡之下,姑且先用了“探险”二字。
  始未料及的是,随着新闻的流传,谬误也随之扩大。近来看到有些小报把DX远征升华为“极限运动”,也有报道谓DX远征如何促使体力健壮云云,作为首先使用“DX探险”一词的本文笔者真不免汗流浃背,有误导群众之嫌了。所以在本文开场白中费点笔墨,衷诉由来,万望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行家协助解释,在行内还是用比较贴切的名词为好,如“BS7H DX远征”或“黄岩岛DX远征”,以免继续以讹传讹。

黄岩岛

  根据书刊上的数据,黄岩岛位于东经117度51分、北纬15度07分,而日本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沟口皖司先生用松下手持GPS在三个操作点实测的位置分别是东经117度47分56秒、北纬15度05分55秒,东经117度48分02秒、北纬15度05分56秒,以及东经117度49分09秒、北纬15度05分55秒。多种不同数据的原因是,黄岩岛不是一个点,而是一片方圆十来公里的区域。其中大部分为礁,只有百十来块在涨潮时也能露出水面的岛石,少数几块大个儿的十来平方米,小者如同倒扣的脸盆。根据联合国的国际海事公约,无论涨潮落潮都是干地者为岛,否则为礁。中国人自古称之为黄岩岛,而美国人叫“Scarborugh Shoal”,其它西方人叫“Scarborough”,翻译过来都是“斯卡巴洛礁”,中国在四十年代也曾一度改称为“民主礁”。从整体讲究竟该叫岛还是礁,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以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眼光看来,还是中国人的叫法正确,因为DX远征的业余无线电操作肯定是在“岛”上进行的。
  站在岛上环顾四周,礁盘许多地方水深仅一、两米,好象是个浅滩。但是如果从海里看,黄岩岛却是一座陡峭的高山。只要离开礁盘十公里,就是3000米的深海。怎么会在海底突然拔地而起冒出一座高山,只有请教地质学家了,我们外行只能想象它或许曾经是一座火山,经过珊瑚世世代代的沉积和海水的侵蚀,才成了今天的样子。当然不要忘了提一提还要加上人类的杰作。听说二次大站后,美国空军飞机为了在苏比克基地安全着落,经常在归航前把携带的炸弹泻在这里。芬兰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曾雇了一架飞机为首次DX远征作侦察,看到搁浅在礁盘东口的沉船的甲板上几乎每隔一两米就有一个洞,据说就是美军实弹演习的纪念。
  每年四、五月和十、十一月,风平浪静的海水清澈、浅兰、透明,水底彩色珊瑚在明朗的阳光下清晰可见,突起的礁盘四周形成了一道看不见的环型水下屏障,海水冲击向上翻腾,拍出一线延绵十公里的白浪,十分美丽。然而在六到九月的台风季节这里将会怎样就难讲了。1994年的DX远征是六月中进行的,当时弱台风刚刚过去,海水一片黑色,两米来高的浊浪横向扑过来,就象铁墙倒塌一般。如果强台风中心掠过,还不得闹个天翻地覆?
  以外行之见,从黄岩岛的地质环境猜想,这个地方开采石油恐怕不大有希望。不过这儿渔船不少,过往的商船也常在这里避风。据说这里还是走私船的出没之地。

DXCC

  为什么会到黄岩岛去搞DX远征?这个由来要从DXCC说起。1935年,美国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克林顿设计了一种旨在推动业余无线电的游戏,叫做“DXCentury Club”,于1937年启用。他制定了一个特别的规则,把全世界分成许多“DXCC国家(DXCC country)”。这个“DXCC国家”可不是一般政治国家的概念,就象小孩子玩过家家的“家”,不是真的家。一个真正的政治概念的国家固然可以是一个“DXCC国家”,但它的一片分离的领土在游戏中可列为另一个“DXCC国家”,如果它有一个与本土相距225海里以上的岛屿,这个岛也算为一个新“国家”。
  例如美国本体是一个“DXCC国家”,在“DXCC国家表”里用其呼号前缀K,W,N,AA-AK表示。美国的阿拉斯加州与本土间被加拿大隔开,成为另一个“DXCC国家”,用呼号前缀KL7表示。美国的夏威夷和中途岛因为离本土远,分别列作KH6和KH4两个单独的“DXCC国家”。因此美国就有了四个“DXCC国家”。目前全世界共有三百多个“DXCC国家”。我们对照某个“DXCC国家”的呼号前缀和国际电信联盟制定的国际无线电呼号分配表,就不难判断出它属于哪个真正的“国家”。DXCC是美国组织的活动,但几十年来一直被全世界业余无线电界看作最权威的游戏,“DXCC国家表”几乎成了每个业余电台必备的案头资料。
  如果你能联络其中100个“DXCC国家”,那么就可以向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的DXCC管理员申请一张DXCC奖状,成为DXCC的成员。所以DXCC按含义可译成“远距联络百国俱乐部”。不过这个“国”字容易在外行中引起困扰,1995年笔者与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副主席劳雷讨论时,他也承认30前创造“DXCC国家”这个名词时谁也没有料到后来世界政治会发生这么复杂的变化,以致在外行中引起一些误解,最好是把“国家”这个词改为“得分”。要是这样,DXCC就该改叫“远距联络百分俱乐部”了。只怕既成习惯,改起来不易,只是说说而已。
  如果你能联到更多的“DXCC国家”,那就有希望进入DXCC排行榜。要是你名列榜首,那真是在世界业余无线电圈中首屈一指、荣耀无比了。力争上游的高手们,争每一分都可能要化费很多力气。如果世界冒出一个新“DXCC国家”,他们就有多争一分的机会。于是DXCC的先锋们企图开发出新的“DXCC国家”来。
  很可惜的是,根据游戏规则,世界上可以列出来的“DXCC国家”都已经列出来了,黄岩岛成为仅剩之一。所以九十年代黄岩岛成为DX界注目的活动舞台。

远征序曲

  1993年10月6日,德国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汉斯向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DXCC咨询委员会递交了一份申请书,说明黄岩岛是中国领土,离大陆距离在225海里以上,符合“DXCC国家”规定,请求将其列为新的“DXCC国家”。 成为一个“DXCC国家”,不但这块地方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它还必须有业余无线电操作活动。如果黄岩岛有居民,帮他们开个业余电台就行。但是这片弹丸之地,怎能有长住居民?唯一办法是出DX远征队。
  1990年和1994年3月,欧洲DX基金会的德国爱好者迪特先后两次向我国使馆申请去黄岩岛架设业余电台,虽然获准,但因准备不足未能成行。1994年4月,世界DX族中享有很高声望的芬兰的玛蒂和日本的沟口决定抢先一步,联手涉足黄岩岛。玛蒂雇了一架飞机,到黄岩岛上空侦察了一番。带回的照片显示,露出水面的石头太小,估计作业十分困难。兵力空虚的迪特看了照片,只得打退堂鼓。
  1994年5月20日,沟口和玛蒂来北京访问了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按照我国现行规定,外国人不能在我国独立设置业余电台。经有关部门批准,决定由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组成国际联合DX远征队。由于照片上看到的黑点没有参照物,无法判明小岛的实际面积。无论我国的地图,还是日本的海图、美国的航测图,也都不能显示这么小的石块的正确比例。所以为安全起见,当时作出了一个白天在搁浅的沉船上设台操作,晚上回小船睡觉的初步设想。
  经过向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咨询,才知道如果在沉船上联络,是不能被批准列为新“DXCC国家”的,因为沉船也是船,从船上进行的联络只能当作水上移动,不能代表确定的陆地。最后决定只能在凹凸不平的石头上搭个平台。
  我们办理各种报批需要时间,眼见持续整个夏季的台风季节又即将来临,看来只得把第一次远征推过夏天再说。然而美国传来消息,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中一批对中国黄岩岛操作持不热心态度的人打算采取措施,阻止把黄岩岛列为新的“DXCC国家”。为了赶在他们前面,远征队只得抓紧时机,冒着遇上台风的危险抢先出发。
  为了确保在缺乏详细地形资料的情况下能顺利安全地建起操作平台,沟口选择了一名日本爱好者参加探险队。此人曾于1976年日本业余无线电联盟庆祝50岁庆典那年搞了一次DX远征,在太平洋小小的冲鸟岛上搭过窝棚,他本人有又一个天线铁塔专业公司,经验颇多。顺便一提,当年为企图使冲鸟岛成为“DXCC国家”,还引出一段令人感叹的国际小故事,不过那与本文无关了。除了器材和人力外,还有一项贯彻我国政府和平外交政策、也是保障申请DXCC成功的重要准备工作,就是搜集、查证有关文件。远征队收集了1935年“中国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出版的“中国南海各岛屿图”和“关于南海诸岛各岛屿中英地名对照表”、1947年“中国内政部”出版的“南海诸岛位置图”和“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等历史资料,远征对还收集了1990年2月5日菲律宾驻德国大使致德国爱好者迪特的信和1994年2月28日菲律宾环境及自然资源部的证明信,这两份文件明确说明菲律宾对黄岩岛不拥有主权。菲律宾业余无线电协会给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的信还表示,本着业余无线电精神,他们支持将黄岩岛列作新的中国“DXCC国家”。

首次远征目标受挫

  1994年6月中旬的第一次黄岩岛DX远征是最艰苦的一次。除了情况不明外,一路气候十分恶劣。但是任凭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芬、美、德、日、菲组成的远征队团结奋斗,克服了所有困难,成功地架设了业余电台BS7H,完成了联络任务,无非是树天线、架电台、开发动机、联络,详情不必赘述。
  但不久传来消息,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不能承认这次远征,其理由是电台所在平台的四条腿没有支在干地上,而是插在离岛石一米远的海水中,因此不能算陆上操作,不能考虑列入DXCC国家的问题。
  接着,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审查“新DXCC国家”资格的第一关-DX咨询委员会于当年8月23日以11:4票通过了“最小面积规则”,即要成为新的“DXCC国家”,必须具有足够大的面积。该规则将交由奖状委员会执行。
  我们当即通过多种渠道对这种针对黄岩岛设置的障碍表示反对。在不同意见的驱动下,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奖状委员会与1994年10月4日以6:2投票通过反对“最小面积规则”。奖状委员会主席丘克立即将投票结果通知了DX咨询委员会主席鲍勃,但鲍勃坚持不变。
  按照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的程序,如无重大变故,这个“最小面积规则”将于半年后生效。唯一的选择是赶紧准备第二次远征。

日本业余无线电节

  为了促成黄岩岛申请“DXCC国家”的成功,国外业余无线电界和我们一起作了不少努力。例如美国队员梯姆收集了上世纪末以来的各种外交文件,编成了证明黄岩岛主权归属的文件作为申请的证据。另一个例子是日本业余无线电节的BS7H展位。
  日本业余无线电联盟和日本业余无线电机器株式会社每年八月最后一周要举办一个业余无线电展销会,也是几万名日本国内外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会面的机会,我们译作日本业余无线电节。1994年,日本业余无线电联盟在会场内为CRSA设置了BS7H摊位,由笔者为联通首次黄岩岛远征队电台的日本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当场签发QSL卡片并散发宣传资料。期间还在讲座厅内举办了BS7H报告会,由玛蒂和笔者介绍DX远征情况,沟口介绍有1989年海洋法,驳斥黄岩岛不算岛的说法。
  和我们紧挨着的,是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DXCC管理员比尔K5FUV现场受理DXCC奖状申请的摊位。这成了深入讨论黄岩岛项目取胜战略的好机会。
  玛蒂向比尔、沟口和日本CQ杂志当时的负责人田中智信重温了我们在黄岩岛归途中关于在北京举办一次国际DX会议的设想,大家一致认为这是扩大黄岩岛远征的国际影响、体现黄岩岛远征的积极影响,以促进黄岩岛“DXCC国籍”问题取得进展的好办法。这就是后来1995年10月北京第一次国际DX会议的由来。

 小心翼翼二次远征

  第二次远征选在1995年4月中旬,天高云淡,加上一回生二回熟,除了太阳火曝以外,与头一回在昏黑的风浪中翻心倒肚地晕船相比,简直胜似坐游艇,当然无“险”可谈。不过鉴于上次教训,这回架设平台时可是小心翼翼,生怕哪个漏洞又成为否定整个操作的理由,每一根支柱都确保涨潮时不被海水淹没,平台的每一个角都保证投影在干躁的岩石上。这些都分别在涨潮和退潮时拍照立据,上岸后立即由空路送美国DXCC委员会审查。
  就在我们返航后两天,即1997年4月19日“最小面积规则”开始生效。

不争气的功放

  美国西海岸有较多的华人,人们对中国比较了解较,感情比较深厚,那里的爱好者与中国的业余电台也比较容易在空中联络上。而美国的业余无线电协会在美国东部,那里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态度成为影响黄岩岛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所有三次黄岩岛远征的联络策略都是首先尽量满足美国东部的需要。
  为此,第二次远征起都带上了高频线性功率放大器。1995年带的是美国的一种新型号功放,用的是俄罗斯产的电子管和变压器。谁知这部功放在船上工作挺正常,到了岛上就转换不到发射状态。查来查去,原来是岛上发电机的电压略低于船上的,而放大器一个继电器控制电压太临界。无奈没有带一个修理库,没有改进所必须的材料。而日本的汽油发电机稳压性能又特好,任凭加大油门提高转速,电压一点也升不上去,最后只好眼巴巴地看着100瓦的电台喘气,1000瓦的功放睡觉。虽然联络成绩总数不差,预定打遍美国东线的指标还是打了折扣。

沸腾的西部

  从黄岩岛回来,笔者立即赶往美国。因为4月底、5月初在美国西部的维塞利亚有一个DX会议,紧接着美国中部的代顿有一个美国的业余无线电节,同时也有DX会议。原先计划去应邀见习一下,以便回来主办我们的DX会议。但“最小面积规则”这一针对黄岩岛而设置的障碍使黄岩岛成为这两个DX会上的头号话题。光听是不行了,必须上阵表态。
  缠到什么“大”、“小”问题里去显然不是好办法。左思右想,用美国人的思路和美国人和其他人都承认的规则去说明反对派的错误,这样可能效果较好,于是在会上、会下强调:
  第一,中国对黄岩岛拥有主权;黄岩岛远征操作涨潮时也在还平面之上,符合国际法关于“岛”的定义;所以黄岩岛完全符合DXCC规则中“第二类DXCC国家”的条件。
  第二,我们操作和申请在先,“最小面积规定”通过在后,因此这个规定不能适用于黄岩岛案。
  第三,用修改规定的方法向本来完符合条件的黄岩岛设置障碍,是不公平的手法,据说美国人崇尚平等,可美国人对我们处于幼芽状态的中国业余无线电的这种不公正手法,怎么能让中国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领会到平等呢?开始还为单枪匹马而感到担心,但结果许多美国爱好者对这番讲话的热烈程度出乎意料,还有的在会后跑上来握手叫好。
  沟口先生的发言更是妙不可言。他说:“好!我赞成美国人的新规定:黄岩岛太小,不应该算作DXCC国家。”接着话峰一转:“但是,我想还必须规定一个最大面积限制。美国,太大了!应该把它从DXCC国家中剔出去!”几句话引得全场欢声雷动,几百人一下子沸腾起来。当然更多的发言是美国爱好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认为既然业余无线电是传播友谊的业余嗜好,就不应该搞出什么新规定来排除黄岩岛。有的还针对哪个新规定说道:“什么叫面积大到足以维持人们延续生活?难道还一定要在上面传种接代?”

严峻的代顿DX会议

  代顿业余无线电节的盛况已在当年的无线电杂志上介绍过。伴随着大型展销、跳蚤市场,业余无线电节还组织许多专题会议,可以自由参加。
  然而,正如美国朋友事先预料的,代顿的DX会议更多地反映了东部的态度,和西部成为强烈的对照。一位对DXCC颇有影响的反对接纳黄岩岛的先生不但超过了规定的发言时间,发言中还带有一些不正确政治的偏见。而支持我们的人显然没有象维塞利亚会议那样多到一边倒。
  不过我们的声明还是有不少支持的听众,我们的支持者们的反应总是很热烈。虽然我的最后一站是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总部,不过美国协会和世界上其他业余无线电协会一样,除了秘书长带领一个常务班子处理国内外日常事务外,主席一行人等均是从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中选举出来的义务工作者,平时在家处理协会事务,放过代顿的机会就找不到他们了,而整个访问日程又十分紧张,于是只得在美国朋友的指点下,到处去堵截关键人物进行游说。本文开头所说的与劳雷的谈话就是午夜在他饭店的大厅里等到的。

“我们美国式民主的弊病”

  在总部,我拜访了美国协会执行副主席兼秘书长戴维。他和劳雷一样,都是学者出身,知识渊博,思路敏捷。他们对我们表态的反应都是稳中带有积极成分。他们说:“你们的要求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美国办事不是谁说了就算的。协会关于接纳新的“DXCC国家”有规定好的程序。要是第一关通过,理事会可以投票作最后决定。然而要是黄岩岛在DXCC咨询委员会的第一关就被投票否决,理事会就不能再直接改变。怎么办,我们理事会只能到时候再想别的办法”。协会总部一位先生对我说:“看到了吧!这就是美国民主缺点的一面。要是下面明明想错了,上面也没辙”。是啊,好象串联电路,下面开路,上面就没电了。

拉锯战

  不久,具体受理奖状申请的DXCC办公台于1995年5月20日公布,有关BS7H“DXCC国家”以及第二次操作的申请都是在4月20日前收到的,所以不受“最小面积规则”生效的影响。DX咨询委员会关于黄岩岛的投票迫在眉睫。美国一些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积极搜集了所有委员的态度,发现支持与反对几乎势均力敌。为争得更多的时间做些有利于我们的工作,我们于5月下旬向DX咨询委员会表示,希望推迟关于黄岩岛的表决。
  然而,投票还是照样于1995年6月30日进行,DX咨询委员会以9:7的两票之差否决了将黄岩岛列为新的“DXCC国家”。
  7月6日,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以秦笃训主席名义致函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主席斯塔夫特,对DX咨询委员会以感情代规则的表决结果表示抗议。信中指出,不同人群有不同感情,如何分析处理是重要的。如果美国协会能按原先的规则重新考虑,我们将组织新的黄岩岛DX 远征,以补偿尚未联络过的爱好者的失望情绪。
 

卤水点豆腐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如同戴维和劳雷两位智者允诺过的,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理事会终于使出了高招。
  1995年7月19日,美国协会全体理事开会,投票通过了一项程序性决定,说是协会的“会员咨询委员会”如果同意接纳新的DXCC国家,也可以送到理事会投票批准。这个办法叫做西方不亮东方亮,开出一条并联电路。
  7月25日,奖状委员会投票一致同意接纳黄岩岛,并立即通知DX咨询委员会,这样就形成了两个委员会的分歧。然后根据19日的新程序,这个分歧送到会员咨询委员会报理事会。根据形势的好转,9月份我们通过渠道希望美国协会主席斯塔夫特施加影响,使理事会提前进行关于黄岩岛的表决,以赶上10月份在北京国际DX会议,使其成为一个庆祝会。但是斯塔夫特表示,协会的表决程序规定表决前必须有半年酝酿时间,不可能提前,但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将派团参加北京会议。
  10月份,以DXCC办公台负责人比尔带领的由二十多人组成的美国团到达北京,据说这在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是很难得的。
  1996年1月23日,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理事会终于以11票赞成,3票反对,1票弃权通过,黄岩岛被宣布列为新的“DXCC国家”,此决定于1996年4月1日起生效。黄岩岛在“DXCC国家表”中以BS7H表示。根据国际电联的分配,“B”表示中国电台。而“S”表示南海(South China Sea)诸岛,“7”表示其行政归属海南省在我国第7区,“H”表示黄岩岛。

特制QSL和幻想中的黄岩岛邮戳

  第二次远征前,我们曾设想向有关邮政部门申请带一颗“黄岩岛”的邮戳,我们兼作义务邮政员,在黄岩岛上就把一部分寄发卡片的信件邮戳盖好,让无线电爱好者收到一份更具特殊意义的卡片。为此还制作了少量“土”味十足的特制QSL卡片,直接贴上邮票、盖上黄岩岛邮戳以加深关键人物的印象和兴趣。
  但是经过向邮电部咨询才知道,邮戳的管理有严格的程序,哪能象我们外行想象的那样随便刻一颗栓在裤腰带上带来带去呢?加之当时时间又紧,无论如何是断然来不及的,只得作罢。

第三次DX远征

  既然黄岩岛成为新的“DXCC国家”,而作为DXCC游戏故乡的美国东部却因为放大器问题而没有得到足够的联通机会,为此酝酿了第三次黄岩岛DX远征。
  为了保障这次远征能顺利完成对美国东部的联络,美国和日本的爱好者做了很细致和专业化的准备。他们提前几个月就开始收集太阳黑子数据并用计算机预测传播,并不断交换实测情况。他们还特地向天线厂商进行咨询,认真讨论天线的形式、高度和发射仰角。为使爱好者不致因为在信号堆积(pile up)中听错信号而失去这次得分的机会,他们准备了便携海事卫星终端,以便将BS7H的电台日记当天发到Internet互联网上供大家确认,如果发现问题,再重新联络。这样也可减少因担心联络确认不切实而反复呼叫,造成不必要的拥挤。为了落实小岛在不同大小潮时出水部分的高度,他们还研究了潮水的预报数据和规律。
  第三次DX远征对中国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来讲有许多新的意义。这次DX远征队员全部从我国港口出发直接到达黄岩岛,免去了中转带来的困扰;这次有年轻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参加;尤其是,这次我国爱好者BA1DU自己设计制作的放大器被外国爱好者选中,带到黄岩岛。但是这次远征因故比原计划缩短了作业时间,这一期间对北美东部的传播也不令人满意,因此第二次遗留的打遍北美东部的目标还是没有完成。也就是说还存在着对新的BS7H DX远征的较为庞大的需求,按照日本CQ杂志的统计,BS7H在世界需求上排第二位(第一位是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业余电台尚未开放), 这将是组织第四次黄岩岛DX远征的基础。

五个DXCC国家

  随着香港的回归,我国现在应拥有五个“DXCC国家”:祖国大陆及南海诸岛(代表前缀BY)、黄岩岛(代表前缀BS7H)、中国台湾(代表前缀BV)、我国东沙岛(代表前缀BV9P)和新回归的中国香港(代表前缀VR2)。

DX天地无限广阔

  黄岩岛DX远征使中国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有机会观摩到国际上DX族的功夫。无论竞赛还是远征,要在乱成一片的信号中快速地联络到所希望的地区的业余电台,除了过硬的排除干扰的听力外,还需要掌握取得控制引导权、保持联络韵律、制定适当的搜索信号的策略等技巧。过去只读到过他们写的心得,在黄岩岛远征中一看,果真名不虚传。在去黄岩岛路上玛蒂随便从收信机里指定一个台让我们自以为经过多年专业无线电运动熏淘的高手抄一抄作为水平考量,一下就没过关。
  “认真的DX族”总是以其认真的作风引以为自豪。在黄岩岛DX远征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这种作风。从电波传播预测、设备乃至于每一种插头和螺丝的准备、各种地图版本的研读,彼此间总是在不断切磋,毫不厌倦,从不自满。如果把他们比作科学种田的话,我们好象是五十年前农民粗放种田。
  DX是业余无线电活动的一个重要分枝。既然是国际活动,众说纷纭是常见现象,不免要涉及到如何了解情况,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协调解决。黄岩岛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每个国家的业余无线电协会都是由成千上万个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组成的,协会的事情要由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自己来关心才能办好。看了这篇黄岩岛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作为笔者,回顾之余不免想到,业余无线电活动和发展的每一件小事后面都可能蕴藏着许多故事,成功、失败,顺利、曲折,发笑的、流汗的、流泪的...我们国家这么辽阔,必然有好多问题等待解决,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又缺失了一代真正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我国业余无线电要想兴旺发达,就加倍需要有一批志向坚定、素质全面的年轻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去主动学习、去关心、去研究、去奉献,抓住关键,踏踏实实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我们能自豪、平等地自立于国际业余无线电界。

 

建议使用IE4.0以上浏览器、分辨率800*600观看

[email protected]
1997-2000 BA4EG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