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存性(survival)優良的TACAMO
各位無線電發燒友, 上一章所提到的 VLF
確實具有能在水中接收信號的優點,但它巨大的送信局在戰時卻是最容易首當敵衝,最先成為敵方的攻擊目標。如果不能確保強固的通信手段(亦就是指殘存性優良)潛艇作戰和SSBN(戰略飛彈核潛艇)將毫無價值。其實,
美國軍方曾經也考慮過,因地上的 VLF 局容易成為攻擊目標,不妨利用 UHF
或 VHF 發出信號,藉著某種中繼站,再轉變成 VLF,對海中的潛艇送出信號。當然這個中繼站必須很能抵禦敵方的攻擊才是上算,於是航空機就成為唯一的選擇。美國海軍的
TACAMO 系統就是在這種情形下誕生。
TACAMO是Take Charge and Move Out之簡稱,意思是把 UHF 接收的通信以 VLF 送出。而飛機方面則是以使用十三架洛歇出品的 C-130 運輸機為基礎的 EC-130Q。
這十三架飛機被組成兩個飛行隊,在美國本土東西兩岸各派一隊執行(曾駐守關島直到70年代末)。太平洋、大西洋上經常派有一架飛行,剩下的飛機則長期佈署在十五分鐘內隨時可以離陸的狀態。每架飛機平均每月的飛行時間大約是130小時。
EC-130Q具有
VLF、LF、HF、UHF的中繼通信能力,主體是出力
200kW 的 VLF 發信裝置。附有10 kHz的天線,拖曳在後方,飛機反覆連續急旋轉時,天線就會向垂直方向垂下(如圖中所示)。因為偏波(polarization)的問題,這對發射
VLF 電波極有利。飛行(連續旋轉)高度在 30kHz 時是4600公尺,22kHz 時是6700公尺,17kHz 時是7900公尺。不同的頻率就要用不同的飛行高度是為了使70%至85%天線長度配合周波數,並同時要盡量把長長的天線保持垂直狀態。相信各位
Ham 友如果未親身經歷過的話,真是想也想不到竟然真會如此大陣象地去架設一條適合 VLF
頻帶駐波用的天線來。至於所使用的駐波比錶是什麼的模樣我也不敢想像,容或有機會的話再為大家介紹介紹。
至於此等飛機的著陸場所則依出發地點而異,平均每次的飛行時間是十小時左右。此舉可能是為了避免 TACAMO 機的移動狀況被敵方探知。此外,飛行的模式也隨機改變。
TACAMO 部隊的運用人員大約有一千名,平日在太平洋海岸和大西海洋岸各派飛一架執勤,除了地中海東部,幾乎可在全海域展開對SSBN(戰略飛彈核潛艇)的通信。
不過,因為EC-130Q的機體已逐漸年老,自80年代末起,已另以 B707 客機改裝的 E-6A 噴射機進行 TACAMO 的任務。E-6A 合計有十六架可供調配。
從空中對潛艇發出信號
為了提高殘存性(survival),也有直接把 VLF 發信基地帶往空中的方法。以 B747 客機改裝的美國空軍 E-4B 國家緊急空中司令機(NEACP)就是如此,美國戰路空軍的空中指揮司令機(3架),和有事時總統以下國家最高指揮司令部(NCA)搭乘的機體(3架,可連續七十二小時飛行),都搭載有出力 200kW 的 VLF 送信裝置。 天線長6700公尺,周波數為17至60kHz,此外還搭載了合計出力 1200kV 的發電機
另外一項技巧是為了使其具有重複性也可用來提高 VLF 通信系統的殘存性。就是利用較
VLF 的周波數略高的 Loran-C
[ Long Range Navigation ]導航支援系統,在 Loran-C
局發出的電波中,重疊通信情報,美國海軍把這項作業命名為 Clarionet Piligrim(不知道中文怎麼譯)。而
Loran-C 用接收天線可在海面下三公尺受信。
註 : Loran-C 是無線導航系統的一種,此系統是以接收來自兩處Loran訊號局所發射的脈衝電波,並以接收時間的差異測出該兩個發訊局的距離差而達至定位的作用,情況就如較早時在GPS篇內所介紹的三角定位原理差一樣。此系統是專為船舶及航空機的長距離導航支援而設。有A局和C局,而精準度及有效距離都是C局較佳。
第四章暫時到此為止, 第五章 可到達超深度的ELF極超長波
快將上線 !
第五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