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3tt首页>ba3tt兴趣日记

 

供应粮的记忆

20091205 ba3tt

    供应粮,最早听到这个词,大概是小时候听母亲说到的。小时候吃饭的时候大家都扛着大碗到胡同的饭市上凑热闹,谁家每餐吃什么饭彼此一清二楚。回家问母亲,谁谁家怎么经常吃面条啊,母亲答,人家里都是吃供应粮的。以后,慢慢的知道,所谓供应粮,是只有城市户口的人群才可吃到的。城市户口的人,每月可到指定的国有粮站领取定量供应的粮食包括白面玉米面小粉豆面食油粉条等,另外凭肉票可以到当地的食品站领取定量的猪肉。那时候我们农村的人群基本上是吃不到白面和猪肉的,我记得每年每人就分配5斤小麦,这点小麦就留到过年的时候蒸一些馒头,等除夕夜烧香敬神用过后晾干,在今后的一年里作为母亲犒赏我们的干粮。什么情况下会有犒赏呢?比如,今天下午生产队分下来几百斤玉米棒子,要求三天内将晾干的玉米粒交上去,这个时候,我们几个孩子要连夜加班帮母亲脱玉米粒,完全是靠手工脱粒的,有时会将手掌磨得出血,为了赶时间,我们常常加班到凌晨,为了奖励我们,第二天早上上学的时候母亲会在我们的书包里塞上一片干馍片。生产队将从社员(那时候的农民被叫做社员,也就是人民公社社员,不是有一首到现在还被一些歌星翻出来重新唱响的歌吗,叫做“公社是个向阳藤”)手上收上来的晾干的粮食作为“公粮”集中交到当地的国有粮站,当然粮站的工作人员还要拿一个像是长矛的家伙插到粮袋的深处检查是否足够干燥,这就是当年的“交公粮”的情景。土地是公社的,社员每天被生产队的队长组织在一起到地里干活,收获的果实交给国家粮站,剩下的交公粮不合格的粮食,由生产队按人头分给社员们。当然,这些粮食数量是远远达不到人均口粮要求的,为了填补缺口,生产队另外种植了虽不能作为公粮上交但是高产的叫做“晋杂5号”的红高粱,这种作物亩产可达500公斤,就是吃起来特涩。这种特别难吃的红高粱就是当地社员的主要口粮。一般来说,早饭是用高粱米熬得稀饭外加几片白萝卜腌菜,午饭多数是煮红薯加酸菜汤,晚饭多是小米米汤或高粱面糊糊,当然,都是稀溜溜的。如果一星期有机会吃一次高粱面条就算是比较宽裕的家庭了。

不过拥有城市户口的人群就好多了,他们每月有定量的白面供应,因此,经常可以吃到白面面条。在饭场上常常让我们这些农业户口的孩子们流口水。所以,在那个年代里,农民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吃到白面和少量的猪肉,就必须想方设法让他们成为城市户口。但成为城市户口谈何容易,因为那时共产党的规定是:只有城市户口母亲生育的孩子可以自动成为城市户口。所以,农民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可能成为城市户口。当然也有一些个别的机会,比如有些家庭的父亲是城市户口的工人,母亲是农村户口,当这个家庭的父亲退休的时候,这个家庭的孩子们中的一个可以接替父亲的工作到工厂上班而转为城市户口从而吃到有米有面有肉有油的供应粮。作为一个男人,为了能让自己的后代能吃到供应粮,找一个城市户口的媳妇是至关重要的。城市户口的女孩子,那就是皇帝的女儿。门当户对永远都是天然存在的,城市户口供应粮的女孩当然也是要嫁给同样城市户口供应粮的男孩的。

1991年我调离工作的时候怀里揣着由公安局和粮食局开据的户口和粮食供应转移介绍信,但我至今也没有去办理过转移,那两个小纸条现在也不知道揣到哪里去了,哈哈。也就是说,从那个时候开始,供应粮已经名存实亡了,因为,经过邓小平们几年的努力,中国的老百姓们已经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粮食了。从恢复高考到允许包括粮食在内的商品自由买卖,中国社会开始慢慢儿地回归正常,回归公平。感谢邓小平。

返回目录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