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腿导读|火腿入门|火腿档案|火腿图片|火腿文粹|火腿卡片|火腿软件|火腿杂志|火腿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_ 火腿文粹 _ 网上言论短文

发件人: Jerry Meng <[email protected]>
收件人: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主题: [chinaham] 减灾之中业余电台能做些什么?
日期: 98-10-2 上午 11:04:00

减灾之中业余电台能做些什么?

 
    从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国际减灾十年(1990~2000年)及1989年12月在第44届联大上通过《国际减灾十年国际行动纲领》迄今,全球减灾在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及科技委员会的指导下已经进入第九年,近来又确定1998年“国际减灾日”(1998年10月14)主题是“防灾与媒体”,减灾日的行动口号是“预防从信息开始”。这是1991年确定“国际减灾日”主题后的第八次全球性共同主题行动,因此不仅颇有意义,也表明现代及未来全球减灾的科学趋向。

    一、全球减灾信息化建设的经验
    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长官员强调,每年组织“世界减灾日”的目的很明确,旨在提高全球的预防文化。保证国家、城市、社区免受危害。将媒体与信息作为1998年世界减灾日主题,是希望媒体成为推动防灾工作发展的重要力量。现代社会必须依赖快速、准确的信息交换,大量灾情证实,能快速提供保靠信息是导致减灾决策成功与否之关键。据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的统计在最近的三十年内,至少有300万人因灾死亡,数亿人受灾害影响,仅在1995年~1996年度,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达2400亿美元,在有些受巨灾的国度,每年近10%的国内生产总值因灾害损失掉,更严重的是灾害还会引发社会动荡及扩大化。而问题严重的是全球公众的防灾意识及素质能力差异不一,必须从新视角上提高公众对信息与媒体的认知度,并靠新增加的媒体宣传扩大减灾防灾文化和知识的深入普及。还在80年代国际上兴起了以INTERNET为基础的信息交流,在这种背景下,全球逐步建立了若干个以灾害信息服务、灾害紧急事务处理为目标的灾害共享系统,主要有:(1)全球危机和紧急管理网络(http://hoshi.oio.sfu.ca:80/epc//index.html)由加拿大紧急管理署主持,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全球紧急准备、响应,提供减灾和恢复方面的信息。(2)全球紧急管理(http://www.fema.gov/homepage.html)由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主持,主要业务包括同国际www系统连接,进行灾害管理、减灾、风险管理、救助搜索、灾害科研等。(3)国际灾害信息资源网络(http://hoshi.cic.sfu.ca:80/~hazard)由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办公室主持,主要开发了一个国际自然技术灾害的信息网络原型。(4)拉丁美洲区域灾害准备网络(gopher://umabnet.ab.umb.edu:159/1)由泛美洲健康组织管理,主要负责同6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的灾害管理机构进行联络。(5)紧急响应联系(http://www.fema.gov/homepage.html)由美国联邦紧急事务局主持。(6)模块化紧急管理系统,由挪威、法国、芬兰、丹麦4国共同开发,主要开发了一个包括环境信息、公众保护、在线培训和遇灾后的集成平台。(7)日本灾害应变系统(DRS)。目前,上述的信息共享系统大都已开始工作,在灾害信息共享、协助政府制定减灾决策、对国民进行防灾教育、处理紧急灾情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各国都在积极筹备建立自然灾害信息系统,但就系统的内容来说,这些系统大致可以为分三种:一是政府部门建立的用于处理紧急灾害事务的应急、管理系统;二是大学和研究部门建立的用于自然灾害学研究的信息网络系统;三是为公众提供灾害信息服务、为社会有关部门提供咨询的信息共享系统。无论那种系统,就其基本内容来说,都需要收集、整理大量的自然灾害的基本数据。但无论从财力还是资料来源看,没有任何一个系统可以完全收集全世界所有的灾害基本数据。如果通过信息共享的方式,就可以在各系统之间进行各种形式的资料共享。必须提出,在科学日益加速发展的今天,自然灾害信息的积累以比过去快几十倍的速度在不断膨胀,学科的发展已不允许过去那种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的大量重复工作、大量重复数据的现象继续存在,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各界提出了信息共享的要求。可以说,信息共享的提出是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因此,信息共享的建立与实现有其现实的社会需求,同时也有实现的可能性。目前,在世界各国广泛应用的INTERNET网正是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INTERNET网的基础上将要建立的“信息高速公路”更是信息共享不断发展的结果。

    二、减灾信息与媒体建设的作法与借鉴
    新闻媒体象电力、交通和电话一样,虽然电台和电视台受到政府的制约,但是不受制约的媒体--如报纸,一起被划分为同一个组,原因是这些机构在灾害中的功能是相同的。研究表明,有人把所有的媒体都归成一类。媒体为社会公众提供灾害预警、安全指导、官方声明、疏散程序、医疗救护指南、生命线状态报告和损失评估等信息。紧急广播系统归联邦通讯委员会管辖,要求电台和电视台维护并测试其紧急通讯设备。地方紧急事务管理人员负责为紧急广播系统收集紧急信息。由于媒体时有耸人听闻的灾害新闻报道,许多紧急事务管理人员和社会公众对新闻媒体的有效性提出了疑问。媒体趋向于描绘最糟的情况特别强调戏剧性的情节,在灾害发生期间,散布神秘感,例如,1985年墨西哥地震发生后,圣路易斯邮报的标题为:“墨西哥试图平息恐慌”。然而事实上,就象电视台报导的那样,大量的志愿工作在井井有条的进行。新闻媒体不恰当地偏重于灾后一段消息,特别是灾后72小时的报道。而对减灾、备灾和恢复工作却报道很少。确切而及时的信息,对拯救生命和预防财产损失是必须的。新闻媒体、紧急事务行动中心以及其他官方通讯系统之间的协调工作,对控制谣言和报道的有效性非常重要,并能加强地方、县、州和联邦信息官员之间的协调。与媒体的协调统一,还能改善响应工作报道的质量。再如1977年纽约市大停电时,纽约时报的工作人员用蜡烛照明办公,报纸送到新泽西州印刷。1987年,埃德蒙顿龙卷风发生后,每天出版的“埃德蒙顿杂志”包一架喷气式飞机运载工作人员和出版资料到附近的卡尔加里省去出版报纸。此外,作为教育和预警系统的一部分,媒体也是灾后信息系统的一部分。首先,他们必须了解到哪里去获取灾后信息,以及如何检验信息,地方媒体,特别是电台,能在公众和官员之间提供重要的联系。因此,当媒体进行报导时,官方必须为公众的收听作好准备。在一般情况下,紧急发生后,地方媒体将把发生的事情提供给有线服务、电台和各种电视网络,这一过程发生得难以置信的迅速。1987年,美国空军的一架飞机坠毁于印第安纳波利斯的一家旅馆时,首先报道这一消息的是纽约国家新闻广播公司的汤姆.布鲁克瓦。国家广播公司的分支机构通过卫星为他提供现场报道。

    笔者认为,一个新概念的产生往往预示一个重要时期的到来。从20世纪50年代由计算机问世所诞生的信息社会,经历40余年的不断发展创新之后,在迈向21世纪的进程中,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飞跃与突破,这就是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提出与实施。防灾减灾的信息化进程必须有赖于“信息高速公路”技术的支撑。即现代媒体不可缺少自动化、网络化、社会化三大板式。没有科技信息的传播和成果的推广,再有价值的科技成果也只不过是实验室的展品。强化防灾减灾科技与文化宣传就是要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态势,使减灾科技宣传深入到每个地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和每一个人,也就是说防灾减灾切不可仅仅停止在少数科学家手中,要形成人类跨世纪安全防灾的希望在于公众。联合国1998年“国际减灾日”拟开展的活动主要有如下方面:(1)国际互联网络会议;(2)将在日内瓦举办全球减灾摄影展;(3)联合国将在“国际减灾日”举行庆祝活动,届时召开“1998--人道主义事务部防灾奖"的颁布仪式;(4)同时1998年联合国有关组织也将围绕信息与媒体展开活动与交流,从更大范围推进防灾减灾工作。

    三、中国灾害信息系统构建模式及共享问题浅析
    中国是世界上灾害最多,灾害损失最大的国家之一。近50年来,平均每年造成近2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国家财政收入的l/6~l/3。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强,自然灾害的损失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面对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巨大损失,政府和各减灾机构进行了相当大的努力,但是减轻自然灾害损失,仅靠政府部门和一些专家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这正是灾害信息共享所要达到的目标。减灾活动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只有政府和群众了解灾害信息,掌握了灾害信息,才能主动地进行准备、加强灾情意识、参与保险、改进减灾措施,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损失。笔者认为在我国,开展灾害信息共享有以下几点优势即:其1、对自然灾害的系统研究在我国起始于80年代末,过去的各专业部门对灾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灾变自然现象的研究,而对于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建筑损坏等则很少涉及。正是由于目前自然灾害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部门分割现象较少。同时由于灾害经常是群发性的,因此在灾害发生时,各减灾专业部门通常都相互合作,交流信息,这在客观了也减少了灾害信息的专业分割,这是我们进行自然灾害信息共享的一个有利因素。其2、灾害信息共享的实现不会损害原有的各研究单位的利益。其3、对自然灾害的研究涉及到社会、经济、人文、自然科学、保险、民政、政府防灾减灾决策、灾害救助等等领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对自然灾害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是在政府支持下,许多部门合作进行的,灾害数据的收集、整理也是综合的,这是自然灾害信息共享的另一个有利条件。其4、社会对自然灾害的信息需求量很大,灾害信息共享有其广泛的社会基础。其5、目前国内几个主要的灾害研究实体,在过去的工作中已经形成了共同合作,协作研究的良好工作关系。几个典型学术团体是: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专业委员会等。

    鉴于此,笔者认为国内目前及未来应着力开展的工作应包括:(1)分析信息共享的文献来源及内容;(2)完成信息共享资料的信息化过程;(3)灾害信息量化标准、代码及统计 准则;(4)灾害基本数据库图示及减灾决策支持系统构想;(5)以Internet网为中心的灾害信息网实现步骤; (6)研究对此开展灾害信息共享的信息效益等。

<回页首>

建议使用IE4.0以上版本800*600分辨率浏览本站 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会员赵素汉(BD7AS)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