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5CW业余无线电竞赛

主页 返回 竞赛专题 设台专题 DX统计

B5HQ 2013 IARU HF CRSA HQ 宁波(2O2R无辅助)

BA5CW

比赛数据总览

图1 比赛综述统计数据

关于CRSA总部电台

表1 十年来BxHQ的数据统计

CRSA的总部电台BxHQ从2003年开始到去年的2012年整整经历了十载,从开始南京一地设台,到后来全国各地遍地开花,积累了很多经验,也带动了一批比赛爱好者参与到其中,对业余无线电比赛的普及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十年来的组织活动,也使一些每年参加老HAM疲倦了,大家都有休息一下的愿望,今年恰逢CRAC接手业余无线电管理,而IARU成员还没有来得及改,这个过渡时期,我们在CRAC的领导下,沿用老的CRSA名称,由BY5CD一个台承担所有波段和模式的总部电台角色,也算是一种创新尝试,其实纵观以前其他国家的总部电台,并不是所有参赛的总部电台都会倾举国之力,去获得一个比较好的名次,也有不少HQ台,只是一个简单的集体台甚至个人台,他们的出现是为其他IARU短波锦标赛送出大家所需要的HQ系数,至于成绩,不是他们追求的结果,我们为什么不能回归这个最基本的初衷呢?当然,这同样给那些十年来为总部电台服务的ham们留出一次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参加比赛。

地点——上路湾村BY5CD竞赛基地

图2 上路湾西山顶附近的天线分布(BD5CHU摄)

  • 天线——从山顶自东向西
    • 18米铝管80m GP, 调谐在CW波段
    • 20米CL20 4单元八木@18米高
    • 10米CCL10 5单元八木@12米高
    • 山顶 40米 4单元倒V八木 北美和欧洲方向各一副 @12米高
    • 山顶向北,接收天线,北美和欧洲方向330米长Beverage天线各一副
    • 15米CL15 5单元八木@15米高
    • 10-20-75米倒v@ 12米高, 给75米波段SSB用
  • 操作员——木兰围场BA7IO,BA4ALC

图3 比赛用的设备和正在比赛中的操作员(黄彤摄)

设备

  • 1号台:K3收发信机,HF2000功放,419B滤波器,主攻40米和15米波段
  • 2号台:IC7800收发信机,Emtron DX-SP2功放,419B滤波器,主攻80米,20米和 10米波段
  • 天线切换:Sixpak,接收天线2*2交叉开关
赛前准备

这是上路湾村计划开始以来的第四次比赛,也是BA7IO和我几个月前就确定好的一次WRTC2014磨合比赛。上路湾的电磁环境还可以,山势的利用也使天线效能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发挥,在经历了去年CQWW CW测试,和今年CQ WPX SSB比赛后,我们最终决定换掉了抗风性比较差的Spiderbeam和Moxon,经过CQ WPX CW前大规模改造,终于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比赛环境,于是我们有了三个塔,5个波段的单波段固定天线,三副辅助用的偶极天线,以及两副330m长的beverage接收天线。用铝管做的天线抗风性有很大提高,本来这次的硬件准备工作是非常轻松的,BD5CHU和他的工程队只需要把在大风中松脱的15m八木紧固一下,测量所有天线的驻波,有时间再增加一对176米长的Beverage,然后处理好接收天线的馈线共用问题就可以了。事实上,天线的确是没什么问题,却发现三个旋转器中的两个控制器被雷击损坏了,幸好还有备用的,只是需要重新校准方向,在山上方向的校准并不是很方便,开始按印象设置了一下,但其中10米波段旋转控制用的是马工的单片机控制器,还必须认真测试并输入数据,这个工作直到比赛开始后周日白天才完成。由于这些小意外,加上天气炎热,最后我们是尽量减少了硬件的调整和准备,原计划中的新beverage也将推迟到下次比赛前在去完成。这几乎是BY5CD这么多年比赛以来最轻松的赛前硬件准备了,BA7IO还说BY5CD是成熟了,来了就能比赛,这是对BD5CHU这么多次折腾之后的肯定。

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已经知道了自己的WRTC积分铁定有资格参加明年在美国举办的比赛了,这么多年来,从一个懵懂的ham走向一个成熟的DX和比赛爱好者过程中,一直有BA7IO的陪伴,互相鼓励,共同进步,所以明年WRTC比赛的同伴毫无疑问是BA7IO,他的几次单人比赛的经典战例,也证明了他的比赛能力。但是我们在这以前很少一起合作比赛,需要有彼此协作的磨合,计划中会有最少两次的磨合比赛,其中今年的IARU比赛是一定不能错过的,这是仅有的一次可以去完整模拟比赛策略的机会,我们相约今年7月用BY5CD的呼号,按WRTC的计分规则进线第一次演练,主要目的是熟悉规则和波段分配的配合。恰逢BxHQ今年有新想法,要集中在一个台工作,眼看比赛时间就快到了,还没人承担任务,我就顺便接下了这个差事,事后有人说我多管闲事,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因为是HQ台,策略上和WRTC是有差别的,折中后我们使用如下自定的“规则”:硬件上我们必须使用大功率,以满足一定的QSO需求,按WRTC低规定我们采用2O2R配置,也就是双人双机操作,两台机器可以同时发射,但是不允许使用双接收、网络辅助以及猜呼号功能。QSO数量目标被迫定到4000,这是个很难完成的任务,双人双机操作和几十个人的团队操作12台机器是没有可比性的,因此赛前和BA7IO商定,以3500为基数,向4000努力。

图4 赛前软件和设备调试(BD5CHU摄)

周五晚上,BA7IO和特意来来采访的《电子制作》杂志社黄彤老师都来到了宁波,在当地ham盛情款待后,我们回到宾馆继续畅聊,大约2点才睡觉,第二天早上9点不到,我们一起出发上山,大约10点我们到达了上路湾,立刻投入了室内设备的连接,这个过程并不长,只是BA7IO的K3发射一段时间后总是会自动低电压保护,为此我们又准备了一台7800备用。吃完午饭,BD5CHU继续上山处理接收天线的馈线,BA7IO他们则午休去了,等我安装完软件和调试好功放,我也抓紧时间睡了两个小时,晚饭前匆忙维修了一下K3,感觉故障不再出现了,我们还花了一点时间简单介绍了一下WRTC的概况,然后讨论了传播、波段分配和CW/SSB的比例等问题,晚饭后我们就边聊天边操作电台占领频率,等待比赛开始。

比赛

表2 比赛中量分时、分波段/模式、分OP的QSO数量统计

比赛开始后,根据赛前收听情况,我们改变首发15米和40米的计划,BA7IO选择了他负责的10米-20米-80米中的20米波段,而我选择了我负责的15米-40米波段中的15米,都获得了良好的开端,第一个小时做了235个QSO,在我们的策略中,DXCC字头和HQ台是我们的系数,而不是传统IARU比赛的ITU分区系数,如果能高速主叫,我们就放弃寻找系数。当我在享受着Pileup时候,右边操作位上的BA7IO开始了抱怨,首先是他嫌发射延时太长,丢字,告知了解决方案后不久,K3低电压保护的毛病又出现了,我们只好临时改换成备用的IC7800,这一共花了我们15分钟时间,然后IC7800的延时也不符合BA7IO的要求,我们一起找到Delay旋钮并做了调整,第二个小时就在这手忙脚乱中渡过了,和更换硬件损失的时间相比,把已经占领的频率丢掉,再也形成不了pileup的损失是更大的,我被迫从15m转到40m,第二个小时我们只做了130个QSO,几乎损失了一半的速率,这是我们整个比赛中由于人为原因损失最大的一次。第三个小时开始恢复了正常工作,一个晚上BA7IO在20米,我在15米、40米甚至80米中轮换,基本保持了200Qs/小时以上的速率,最快的一次是252Qs/小时,一直到早晨5点天完全亮时,我们的速率开始有了明显的下降,跌到了133Qs/小时,之后的20m率先进入低谷,10米也久久没有起色,凭借着15米以JA为主北美为辅的高速通联,我们仍然维持了两次182Qs/小时的速度,前12小时过去之后我们的QSO总数居然到接近了2500,简直是太疯狂了,BD5CHU还乐观地估计,全程比赛超过4000不成问题。

在BD5CHU高兴的同时,其实传播的疲态早已开始体现,20米的衰弱,10米又起不来,15米则逐步下降,我们从149,108,117,一路下滑到中午的65和66Qs/小时,这种传播非常令人沮丧,我 很不甘心,幻想着15米的欧洲能早点起来,于是就拒绝吃饭,BA7IO的心态果然比我好得多,完全接受了传播不好的现实,该吃饭吃饭,该散心散心,还拿着对讲机和BD5CHU以前配合调整旋转器。从下午1点到3点的时间段里,速率降到54、43、76Qs/小时的冰点,前半程的大好形势此时丧失殆尽,我们已经不可能完成4000QSO的任务了,只是期盼着下一个小时的传播能恢复起来,一直等到下午4点半前后,欧洲的15米终于恢复了,20米虽然不是很好,但也不像前面那样完全寂寞,到了下午6点半,终于接近了灰线,我 果断放弃了传播说得过去的15米波段,转向我们QSO数量还不是太多的40米,最后享受了一个半小时的Pileup,这段时间里,BA7IO则把其他几个波段都扫描了一下,最后发现80米非常不错,可惜这时离开比赛结束只有半小时了,这半小时他做了41个80米QSO,获得了不少宝贵的系数,比赛结束那一刻,BA7IO直后悔切换到80米晚了。

整个比赛我们就经历了前半程的疯狂,中间6-7个小时的寂寞,以及最后三个半小时的追赶,最终完成了3767个QSO(包含重复),超过了基本目标,距较高目标相差233个QSO,如果我们没有更换硬件的时间损失,如果最后阶段能更早一点切换到低波段,我们也许真的能完成4000QSO这个 看似有点高的目标,可是没有如果,我们只能下次再来。

后记

1 关于BxHQ:也许今年是最后一次用CRSA这个HQ代码了,新的CRAC的出现,是不是需要考虑一个全新的组织模式?我们是以追求成绩最大化为主?还是为了普及各地业余无线电比赛也主要目的?如果是前者,从前十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最好的方法是集中有两个大台分别承担SSB或CW的所有波段,另外各组织一个周边地区的辅助台,帮助主台寻找并提示系数,以及分担主台的弱势波段,这是比较符合强台比较少的现状的。如果是后者,组织者需要提前半年以上时间开始接受报名,尽可能分布广泛,以提高普及的效果,给报名的台一个准备时间,做强他们所承担的波段,每个波段/模式最好是有两个台,一个主台,一个备份,到比赛前根据各台的实际硬软件准备情况,最终决定由哪个台值机,对于那些经验比较少的新台,组织者最好指派老手辅导比赛,这样经过几年的磨练,获得好成绩也不是个难事。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前者成熟,大组织的工作量减少,容易迅速获得相对比较好的成绩;后者需要组织者花费大量精力进行前期沟通、判断和监督承办台,也需要有耐心的辅导甚至实地考察,否则很容易出现以前BxHQ那种水平或条件参差不齐的状态,只是起普及作用而难以提高。

2 关于WRTC:今年IARU有好几支准参赛队用WRTC的赛制参与了比赛,甚至有和我们一样用总部电台身份(ES9A)参赛热身,通过此次配合,了解了双人双机条件下波段/模式的分配和合作的需要,也知道了自己高速处理堆叠的能力,彼此了解同伴的特点。通过对比其他参与WRTC测试台的成绩,可以发现,实际WRTC比赛的时候不会像在欧洲举办时有足够多的台回应主叫,我们要有用小功率参赛时如何提高QSO速率的准备。我们接下来还需要安排一次硬件的磨合比赛,处理共用天线时有可能发生的干扰,确定和测试正式比赛将携带的硬件,体验在低功率下的比赛策略变化,更加注重CW和SSB模式QSO数量比例的分配,也许明年3月的俄罗斯比赛是个比较合适的时候,这是正式WRTC比赛前唯一一次24小时赛制的混合模式比赛,如果一次比赛硬件测试不够完整,则还需要增加一次AACW比赛测试。

结果 #36全球,排位57%

BA5CW2021-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