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5CW业余无线电竞赛

主页 返回 竞赛记录 设台专题 DX统计

我眼中的中国业余无线电竞赛历史

2002年

BA5CW

IOTA活动维持平稳

2002年BI7DX涠洲岛远征队

从2001年BY所有IOTA岛组都获得了海岛编号后,IOTA远征的惯性还在继续,全年7次IOTA远征甚至还超过了2001年,除了JSDXC这样的IOTA中坚力量和BA4DW坚持着自己的个人远征外,2002年浙江团队首次以本地为主组织了嵊山岛活动。

笔者2002年渔山列岛环亚2米活动中,以BG4ALC呼号第一次体验到北美Pileup

恢复个人业余电台后10年间的无线电器材

从开放个人业余电台到2002年已经走过了10年,这也是我国深化改革、进入市场经济并飞速发展的10年,个人业余电台活动搭上了这列快车,这也反映在个人短波电台的硬件器材配置的多样化上:从恢复个人台初期自制或改装收信机 以及组装十米调频套件开始,到使用国产的硅两瓦、小八一、单边带10w、XDD2、915、925、950、BTW133等军机,中期发展到专业部门和渔业船只淘汰的、热心火腿组织渠道(包括协会的天路达公司等邮购平台)购买的FT180,FT707,FT747(80c),FT757,FT840,FT900,IC725,IC735,IC751,IC760,TRC80,TS140,TS430,TS440,TS450,TS570,JST145,JST245等林林种种,九十年代末期也有通过各种渠道进口到或新或旧的“顶级业余电台”,比如原来只有几个大集体台才有的TS930、940、950、850、FT920、990、1000系列、IC781、775、756系列也开始进入个人台的电台室,至于一些小巧的车载机,例如IC706,TS50,FT100等用于远征、家用兼顾的也不算少见。一部分火腿开始用上八木天线,有进口的,有自制的,也有国内半仿制的,多波段单波段都不缺。个人台参加比赛和活动基本脱离对集体台的依赖,多人比赛除了以“官方”集体台设备为基础参赛外,纯个人设备组合起来参赛的团队开始出现。走得比较前面的个人也开始用上了功放,不过功放的最大功率大多不到千瓦(不会超出法规要求),常见的有FL2100、TL922、VL1000,IC1KL、2KL等,特别是BA1DU出品了一批叫GO2KW的国货也拥有一定保有量,至于爱动手的 火腿自己DIY的电子管、用工业射频放大器改制的功放等就更不一而足了。这些“现代化”器材进入个人电台后,无疑对比赛的热情和比赛成绩都有不小的帮助。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会刊上的器材信息

每个火腿都是一个大时代下的小个体,笔者亦如此,经过了个人业余无线电十年的蓬勃发展后,于2002年回归了这个集体, 能回归的原因就是互联网信息的红利,离开无线电活动的十年中,爱好主要是摄影,后来又成为一个“车友”,恰逢上一节谈到的CRSA新政策,门槛很低的4级操作证很快在“车友、驴友”这个团体中变得时髦起来, 火腿数量暴增,这和互联网的渗透关系密切。通过BA4DT(上世纪九十年代初BY4AA的活跃分子之一)告知可以用原来集体台操作证换相应级别的个人操作证,“我胡汉三又回来了”。但毕竟是一个有“基础”的爱好者,不甘于仅混迹“车腿”圈,所以买来一台FT817,既当手台玩UV,也可以重拾短波的“梦想”,并且在HELLOCQ等网页上“贪梦”汲取养分。

2002年笔者有了第一台属于自己的可以在短波上发射的电台

互联网时代的业余无线电

那些年电台器材的国际接轨速度相比DX竞赛操作能力的提高快多了,软实力跟上国际水平一直是个问题,这涉及到资讯的获得渠道,互联网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九十年代也是我国信息化的导入期,互联网是其中之一,接触互联网比较早的是中科院体系的单位,接下来是高校体系, 笔者毕业后留在了高校工作,1995年才开始接触到互联网,一般人则更晚。在这之前,业余电台信息的获得大多通过无线电杂志,电子报,现代通讯杂志,CRSA会刊(CQ业余无线电家)等,早期另一个重要信息途径就是官方在14330khz由BY1PK主控的台网,有些地方协会做得比较好,和本地爱好者联系密切,比如江苏协会办的“小报”就很出名。时间到了1996、1997年这个节点上,拨号连接的BBS逐步开始流行,有一部分 火腿在资讯方面又走到了前列,在CFIDO上,不仅有很多后来IT界大咖:马化腾、求伯君、雷军等,也有一批业余无线电牛人,据说丁磊就是其中一个,后来他的网易社区里就有一个无线电版,之后又有了china火腿邮件列表。

互联网流行之前的拨号BBS系统

2001年的HELLOCQ火腿社区(BA7NQ\BA7IB主导)是国内第一个业余电台互联网论坛,其真正活跃起来是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它成就了一批新一代火腿,也让 笔者这样的吃瓜群众有机会重回组织怀抱。互联网改变了世界,对业余无线电产亦生了很大影响,今天回头看新千年后互联网聊天和联络工具对业余无线电的确带来一定的冲击,但也带来了机遇,互联网反过来也对业余无线电的宣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所以写到这里,我觉得需要添加一个“分页符”。

互联网资料的优势让我查到了一些零星的其他比赛参加者:BA4DW、BY4BSN、BY4BZB参加了7月的IARU HF比赛,BA4EG参加的年底的ARRL 10m比赛,BA4RF年初参加的ARRL DX SSB等。但是2002年的参赛积极性是偏低的,我们可以在后面的陈述中看见,AA比赛和WPX CW比赛中都无人参赛,WPX SSB比赛也降至1个申报成绩。

CQ WPX SSB

2002年WPX SSB成绩列表(红色为纪录

2002年的WPX参赛特别少,SSB的官方成绩上只看见了BD5RI,WPX CW则没有上报的成绩。BD5RI(或BA5TT)是近几年的单人高频参赛者,通常出现在单波段上,写下了好几个CQWW和WPX的单波段纪录,这次WPX SSB单人10m低功率1000QSO/110万分的纪录也一直保留至今。

ALL ASIAN CW

2002年暨2001年SSB模式空白后,CW和SSB双双出现空白。

WRTC2002

2002年的笔者还不清楚比赛是什么,更不知道当时在芬兰举办了WRTC2002,和上次的斯洛文尼亚WRTC2000只差两年,而不是正常的4年,中国照例没有参赛队,2002年的重大比赛也是下一届选手积分的开始,不同于以往的是亚洲的四支队伍中,除日本外,中国也有一个铁定的参赛名额,但国内爱好者对此知之甚少。

WRTC2002仍然是单人操作,另外一个OP只能做辅助,但是统一了天线,配置也和现在很接近

CQWW SSB

上海静安区少科站BY4BJA集体台的初中生,下文中参赛的非本台OP

2002年CQWW SSB有7个官方成绩,多人多机一个,多人单机和单人各三个,多人多机是上海静安区少科站BY4BJA的BG4AOJ BG4AGY两个来自其他集体台的OP打了个200QSO的酱油,多人多机反而排在了当年申报成绩的末位。在这个传播的高峰时期三个申报的单人台都在10m单波段上,BY1DX仍是芬兰人的基地,OH6YF用大功率操作,他的高功率成绩还不如BD5RT的低功率,竟然还创了纪录。BD5RT和BD8TG报的是低功率10米单波段,其中BD5RT的QSO约1300,最终扣分不多,当时的高波段计划全天可通联,这是我们现在无法体会的。BD4XA参加了一天的低功率全波段比赛,600QSO不到,所以没有上报成绩。2002年CRSA的“全国业余电台锦标赛”仍公布了规则,但包括2001年在内,没有看到结果的公布。

2002年CQWW SSB成绩列表(红色为纪录

B4R在使用1*1呼号的第五个年头中准备大干一场,目标是破掉1991年BY1PK那个380多万分的多人单机 纪录,他们 很早意识到需要突破系数,但前几年的系数台发挥不好,为解决互相干扰等问题,把主叫台和系数台分开了两个地方(BY4RSA和BA4RC家里,500米以内?有没有违规?),硬件上也充分准备好了FT1000+GO2KW和TS450+TL922分别给两个台使用,BY4RSA的714XX在40m(3ELE)-20m(5ELE)-15m(5ELE)主力波段上是很强的,配上三单元10米加80和160两付dp,波段齐全,BA4RC家的10m是5单元天线的也作为主叫,另外一副ED4DX和R5直立天线作为系数也足够强,采用writelog代替CT做比赛日志,联网上有优势,这是我看到过最早的比较有思想的多人单机比赛,得益于几位老练的操作者,包括后台老板陈方,一直用于探索的陈衡,陈新宇和虞涤松的DX和比赛水平就更不用说了。最后官方成绩是2865QSO/271万分,取得了他们历史上最漂亮的一次成绩,虽然和BY1PK的 纪录的差距还是比较大,但这次比赛留下的总结资料,对笔者后来学习参加多人比赛的帮助很大。

B4R在2002年CQWW SSB MS的申报成绩

另两个多人单机队都在安徽,一个是BD6CR带队的中科大BY6DX和BA6BF带队的BY6HY,这两位都是DIY界响当当的人物,他们曾经参加比赛的情况很多人不太了解,在去年BY6HF的影响下,2002年中科大用很简单的倒V天线加FT757低功率组合,500QSO的成绩虽不值一提,但他们很认真地准备了培训资料,这份资料也是笔者要特别感谢的,它是本人第一次参赛时主要的学习对象。1998年成立的马鞍山华东冶金大学集体台是安徽的第一个集体台,他们用了三波段八木 以及三个低波段倒V天线,IC751+800W功放,比中科大稍许“标准”一些,通联了1100个QSO、总分从申报的77万分减到最终的36万分,那个时期各台的扣分率都特别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2002年粤港澳联队XX9C CQWW SSB多人多机亚洲第五名的奖状

2002年CQWW SSB除B4R外,还有一个必须纪录的热点就是粤港澳三地联合参加在氹仔岛的XX9C MM(多人多机),从公布的操作员XX9BB VR2BBC VR2ZST VR2MK VR2MY VR2KW BA7IA BD7IB BG7IEE BA7JA BA7JG BD7NI BA7NQ这份名单看澳门本地只有一个地主,其中广东团队加部分香港OP就是后来B7P的原班人马,广东团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并把器材发往澳门,这里包括了BA4ED制作的单波段八木天线、BA7KW制作的BPF滤波器、BD6CR的语音呼叫器等DIY比赛利器,背后的工作只有组织过大型多人多机比赛的才能有更深刻的体会。他们在3个地点 设立6个台,最终成绩是约600万分/6000QSO左右,这个成绩虽然不如4年前B1A创下的千万级纪录,但是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团队(从个人而言,有些OP还是有 很强操作能力的)来说是何等不易,不能拿世界一流的操作团队去对比。2002年前后是一个我们国内团队在比赛策略意识 上的觉醒期,选择澳门参加比赛是明白了地理位置(稀有度)对比赛成绩的影响,而不仅仅是硬件的堆砌和操作员水平的把控。同样,B4R的设台也显示了策略上的考虑,在地理限定的条件下做最好的自己。

XX9C 2002 CQWW SSB的申报成绩和操作员合影

CQWW CW

2002年CQWW CW成绩列表(红色为纪录

进入11月份的CQWW CW后,B4R有了一个月前SSB上的基础,准备工作大为减少,参加SSB的几个主力OP还在,原本以为2800左右的QSO和340万分可以破掉BY1PK的275万分的 纪录,谁知最终的2500QSO/195万分的成绩仅比自身2000年的时候好一点点,B4R的扣分率一直是个问题,反映出那时的OP追求速度,轻视准确率的倾向是比较严重的。单人比赛中,BA7NQ是那个时期DX和比赛的积极分子,早些年已经获得了DXCC奖状,除了组织和参加集体比赛外,大小比赛都会去尝试,但比赛中上报成绩不多,这次是携澳门回来以后的余温,在家里用IC706和简陋的直立天线参加了15米单波段比赛,300不到QSO就这个条件而言情有可原。2002年CQWW CW单人比赛的“英雄”应该属于BD5WW,去年WPX他就是B5TX的主力,作为报务员出身的OP比年轻人的基础的确强,他用一台TS530和八木天线+长线参加了低功率全波段比赛,1700多个QSO也算亮眼,但系数上有比较大的缺憾,最终官方成绩是69万分,比申报的100万分少了近30万,不过这个低功率 纪录还是 归属于他。当年参赛没有上报成绩的还有BD1EC、BA3AW、BY1DX、BY2RSY、BD4VBW等。

BA5CW 202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