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 of
Mulan DX Club                BACK UP NEXT
HOME Contest  Propagation QSL & LOG 中文 多媒体

北京HAM初探石臼坨
作者: 班志刚 / BA1MK
原载《HAM`s CQ 业余无线电家》 1998年第2期

    今年年初,北京市的一部分HAM在一起议论,感到我们的业余无线电活动离世界水平还有不少差距。为此,他们决定在1998年除了继续进行以往已经着手的数据通信、图象通信及业余卫星通信等实验活动外,大家一致同意在七月份左右根据本身条件组织一次国际业余无线电界流行的IOIA即岛屿无线电通信。为使七月的正式活动得到成功,大家决定利用四月二十四日后的周末双休日,先组成一支由BA1DU,BA1HAM,BA1KA,BA1MK,BD1CU,BD1EO,BD1ET,BD1MT,BD1RB,BD1TU,BG1CE,BG1CL,BG1HP,等十几人组成的小部队进行一次试验性的探路及通信操作活动。由于渤海湾的石臼坨离开北京不远,运输容易解决,就成了这次试验的进军目标。

    石臼坨是渤海湾西北部靠近河北乐亭县的一个小海岛,岛上除了当地旅游部门的几栋活动板房外,没有常佐居民,2.34平方公里的处女地覆盖着厚厚的荒草,一眼望去一片枯黄。 由于远离都市的喧嚣和各种杂散电磁波的于扰,远方微弱的电磁波,在这里不会被电磁噪声所淹没,周围的海面又是低仰角电波的良好反射体,这样的自然环境无疑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进行远程通信实验的风水宝地。

    春天的北京天气变化无常。连日的小雨和大风持续到四月二十三日晚上尚未转晴,即将开赴石臼坨的队员们默默地期望老天不要继续恶作剧。

一路顺风

    四月二十四日清晨,老天帮忙,天气开始好转。七点三十分,BD1MT陈思驾驶他的紫红色“切诺基”,拉着两台短波收发信机和一台放大器从北京向京塘高速公路进发。另一辆白色“依维柯”面包车装载着短波天线、淘汰的军用升降天线杆、钢丝拉线、睡袋、简单行李和部分队员紧紧跟随,BGlCL李传龙的“捷达”从房山直接出发。BA1MK班志刚和BD1EO樊绍民分别从北京吉普和依维柯不断用VHF电台在145.80MHz上保持联系,使整个车队一路上得到互相照应。对于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来说,车窗外最引人的景色不外乎是迅速掠过的各种天线。北京东三环使馆区短波天线群落中的对数周期天线,北京东郊双桥的中波广播天线塔,各种超短波天线塔……无一不成为车上的讨论话题。穿过了唐山繁华的新市区,中午时分车组到达了靠近石臼碗的一个名叫“捞鱼尖”的小渔村时,随着飘人鼻孔的一股鱼腥味儿,大家还意外地感到了一股无线电味儿。原来这里许多小院的屋顶上都架着一副双极天线,看来无线电已经成为渔家十分普及的通信工具。穿过渔村,繁忙的码头已展现在面前。满地的渔网,成堆的鱼筐,忙碌过往的渔民,成片的机动渔船挤靠在码头边,构成一幅北京看不到的风光。车刚停稳,大家就迫不及待地跳下去,好象豹子发现了什么猎物一样,直奔渔船群,原来每条渔船的桅杆上都悬挂着天线,这当然也就成了无线电迷的调研对象。经过渔民介绍,才知道每条渔船不但都装有国产30MHz渔业频段的调频电台,还都装有金属片制作的角型分米波全向反射器,以弥补木质船身不能很好反射雷达电波的缺陷,使得海岸的雷达能清楚地显示每条船的位置,保证了出海作业的安全。不少渔船还配备了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

与太阳抢时间

    经过一路的水陆颠簸,我们到达岛上目的地时,下午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为了赶在天黑前完成户外作业,所有队员立即投人了紧张的电台架设工作。经过踏勘,发现岛上有一个废弃的岸炮地堡,不但处于制高点,而且东临海面,是架设天线的理想位置。离地堡二十多米的活动板房正好充作电台室兼临时宿舍。技术总负责BAlDU拍板后,大家立即把可升降的天线主杆、三单元八木天线、汽油发电机等运到小山包上。BG1HP刘和平和BD1ET郑斌对于树杆立塔有着丰富的经验,成为理所当然的现场总工程师。这次使用的一副A3S三单元八木天线和一副R7000七频段直立天线都是在京时从一些集体台借来的,他们对此次活动给与了大力支持。由于一周前已经进行过检查和试装,对可调整部位都已作了记号,所以天线安装比较顺利。电缆,崭新的天线旋转器和其他各种必需品则都是BD1MT陈思,BD1TU郑华,BA1DU,BA1MK班志刚等分头准备的。经过紧张而又默契的配合工作,八木天线终于在天黑前的最后一刻升上杆顶。这时大家才不约而同地觉得饥肠辘辘,从早晨上路到现在还没有机会进食呢。

BI3H 巧战 PILE UP

    在烛光下大家匆匆扒了几口晚饭,又都赶回了板房,启动了BD1MT准备的2KW汽油发电机。BAlDU迅速调整好FT-990收发信机和线性放大器。八木天线在主要频段的驻波比都在1:1.2以下,一切OK!

    一九九八年四月二十四日13:25UTC,北京的火腿用14.260MHz在石臼坨发出了第一次业余电台的呼叫:“CQDX CQDX CQDX This Bravo India Number Three Hotel calling…”大量的欧洲及口本、俄罗斯、澳大利亚等业余电台很快蜂拥而至,在BI3H的守听频率14.265MHz上堆成一片,用业余无线电行话说就是“Pile Up”。物以稀为贵,这是稀有电台常遇的现象,他们在频率上经常被数十乃至数以百计的业余电台所包围,这时的操作就和平时一对一的联络很不一样。首先要求操作员有在多个电台同时呼叫形成的一片噪音中准确地分辨出其中一个信号的能力,抄准它的呼号和有关信息。除此之外,还要有对等待与自己联络的电台进行控制的能力。例如先只将对方呼号的分区码为“0”的电台呼出来回答,处理完“0”区再呼叫“1”区的,依次类推,这样可以大大改善频率点上的混乱秩序。还可以按照活动的整体目标加以控制,例如希望联络更多的非洲电台,而当前堆积的亚洲台太多,则可先请非洲电台回答而其他国家的暂时静默。当然也要考虑所有等待电台的心情,穿插适当时间放他们进来。

    BI3H大部分时间使用收发异频的工作方式,这样可以避免自己的信号被众多要求联络的电台所淹没。用异频操作应付堆积的电台也有一些小技巧,其中之一就是利用自己的收信频率引导众台发信频率的动态分布。例如开始将收信频率调在信号群的高端频率边缘,由于这里信号密度较低,抓抄信号比较容易。等待联络的电台很快就会根据监听发现BI3H在收信频率偏高的一端守听,于是会有更多的电台把它的发信频率也往高端微调。这时操作员可以把收信频率往更高的一端微调一下,以便继续在信号密度较低的信号群边缘抓抄信号。不久许多电台又会跟上来。这时整个信号群都被BI3H拖到了比原来守听频率高出若干KHz的地方。这时操作员再改为在信号群低端收听,开始把他们的发信频率拖向低端。如此反复微调,就可以把混成一堆的信号拖散开来,好象把一堆米粒平铺在桌面上以便容易地挑出石于一样。对于BA1HAM陈平,BAlDU等DXer讲来,应付Pile Up是得心应手的事。只见BA1HAM和BA1DU轮流操作,在简陋的工作台前时而用英语通话,时而用自动键通报,左手不断微调着收信频率,右手笔下很快地出现一条条联络记录。他们都是从自己的通信实践中苦练出来的联络高手,成为世界上许多DX族熟悉的呼号。

    在第一部电台开始工作的同时,BA1HAM陈平,BD1MT陈思、BD1BB范斌、BG1HP刘和平等迅速把R7000天线组装起来,利用TS-440S收发信机为BI3H开出另一个窗口。R7000是一种带有多个陷波器的垂直天线,占地面积小,而且不用架设得太高就可以使电波以很小的仰角达到电离层,很适合远距离通信。半小时后,BD1EO樊绍民用TS-440S在7MHz呼出BI3H。立即得到了守候了大半天的国内业余电台的热烈响应。

初战告捷 战果辉煌

    在全体队员的通力合作下,BI3H总共工作了23个小时,和亚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和非洲的70个DXCC国家和地区的业余电台进行了2698次联络,达到了预期的联络成绩。“IOTA”的负责人根据BI3H的联络情况,承认 BI3H为有效操作,宣布石臼坨成为“IOTA”活动的AS-134号岛屿,结束了石臼坨岛没有业余无线电活动的历史。这次石臼坨岛屿通信活动得到了全国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有力支持,仅BI3H与国内业余电台建立的联络就有183次,也为七月份和以后更大规模的IOTA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BA4ALC/BA5CW 2014-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