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 of
Mulan DX Club                BACK UP NEXT
HOME Contest  Propagation QSL & LOG 中文 多媒体

2011 CQWW CW MS组数据分析

Copyright BA4ALC/BA5CW

2011年比赛的大幕终于落下了,CQWW CW之后就没有大比赛了,唯有ARRL 10m和160m单波段的比赛还能让没过足比赛瘾的ham大打牙祭。2011年是久违的一个比赛年,重新回到了2002年的普遍开花时期,在太阳活动低落的多年中,很多小台都失去了兴趣,大台们也异常艰苦,但是这掩盖不了中国ham的热情,这些年正好是我们国内比赛爱好者生根发芽的一段时期,我们在这9年中有了长足的进步,所有的努力将在这后面的几年中开花结果。

图片

这次比赛结束后在国外论坛上看到不少人惊呼传播回来了,我们看看2002年到2011年11月底CQWW CW比赛时的SSN指数变化,传播的回升带来的是成绩的提高,今年的比赛成绩印证了这一点,而且今后几年内原有记录被大批刷新成为预料之中的事了。

图片

 我们以今年BY参赛的热点,M/S(多人单机)组的申报成绩为例,分析一下这次CQWW CW的情况,对比数据选择了M/S前三名BY5CD、B4R和B3C三个竞赛台,另外作为参照,选择了参加M2(多人双机)的B1Z以及和M/S比较接近的单人有辅助组BA7IO、B4TB的成绩一起对照,在地域上南北中都有,另外还增加了B7P去年创造M/S记录时的申报成绩,以便我们分析传播、地理位置、天线和波段策略的差别。

 白天——高波段分析

图片 

久违了的高波段开通,尤其是10m的全球开通,让人兴奋不已,SSB比赛的时候10m的传播让人记忆犹新,但是11月的深秋,除了我国南方,中部和北部地区的10m和15m开通时间远比大家想象的短,我在前几年的M/S比赛总已经对此习以为常,不把10m做主力波段是既定原则,上面表格中10m最高QSO数是单人组的BA7IO,在南方的操作,这是意料之中的,但是北方有点意外,B1Z的结果比较出色,M/S组中反而是B3C得了最高分,其中的可能性就是波段分配策略的不同,BY5CD和B4R都没有把10m作为最重点,系数为重,QSO为辅,B4R的10m系数在M/S的对比中无可争议得优秀。

10m有令人兴奋的传播不等于说10m就最大的得分池,10m的好转一般都意味着15m会比较出色,理智和保守的选择应该以15m为主,这是M/S组和M2的比较大的区别,M2没有纠结,在传播最好的两个波段上工作就是了,B1Z就做了1300多qso,没有悬念,而M/S则需要选一个最有效的波段,BY5CD这次的选择重点是15m,实际结果也十分不错,从QSO数量、系数到总分都是M/S组最好的,明显多于其他两个友台,尤其是系数明显优于其他台,和B7P去年的纪录差不多。

20m出人意料的冷,在10m和15m疯狂扫荡的时候,大家似乎都忘了去20m,个人和M/S组 20m数量不多是可以理解的,但M2的B1Z也只有700qso不到,这说明20m的确是被大部分参赛者边缘化了,20m传播并不差,我在做系数台的时候,加勒比的传播比任何时候都长,但是我们仅仅是抓系数而已,并没有把qso重点放在上面,这估计也是大多数单机台的想法,造成了20m不好的假象。

整个高波段综合起来看,就能看出各台的波段选择策略,B1Z是M2组,能够兼顾三个波段没有太多的问题,单人的BA7IO地处南方,以10m为主,15m为辅,充分利用地理优势,非常合理,个人比赛的得分居然比大多数M/S台好,B3C和B4TB以10m为主,10m不好的时候做20m,B4R的10m和15m比较平均,而BY5CD则以15m为主,10m为辅,最终结果是BY5CD QSO数量,系数和总分全面取胜,B4R在高波段上的表现差一些,竟然低于北方的B3C。和B7P去年的情况相比,今年北方地区的传播还是比去年的南方好,总成绩的提高原因主要是传播给力了。

晚上——低波段分析

图片 

随着太阳落山,当BA7IO还在享受10m,15m的乐趣时,中北部地区的高波段已经像有开关控制了似得,在BJT18点基本彻底关闭了,这时候M2的B1Z还可以保持一个20m波段,然后放心转去低波段,而M/S就面临选择,20m,40m还是80m?我想40m的选择是大多数人的决定,只是早晚一个小时的切换时间差异。40m这次是疯狂了,在高波段传播很好的情况下,难以想象40m会抢过高波段的风头,比赛以后我看见国外ham的评论,都认为是不可思议,从来没有这么好的40m传播。不过40m的好成绩,还是要有一定硬件支持的,这在我们上面的数据上能看出一些差别,这就是天线的差别,BY5CD用的是全尺寸的moxon,虽然只有2单元,但是结果无可争议,排除BY5CD重点完全在40m上,牺牲了部分高波段成绩的因素,这仍然说明天线是给力的,B4R的40m和BY5CD相比仅少了144个QSO,而且在系数和得分率上和BY5CD犬牙交错,只是1-2个的差别,原因之一是B4R的电磁环境在低波段上开始体现出优势,而且714x的三单元40m天线也是很优秀的,反观B1Z作为M2组,40m成绩没有地理位置更南面的BY5CD和B4R好,B3C则是在40m波段上显现了更大的差距,是不是天线有问题?340天线的调整问题在赛后被摆上台面广泛讨论,同样是中部地区的B4TB,40m成绩比往常好很多,但是对比两个MS组的明显差别,应该可以归结为340天线和电磁环境均有问题,BA7IO的40m差距比较大,一方面是地理位置因素,一方面是他高波段占用时间比较长,当然另一方面DB18E在40m上要和大型天线抗衡还是有点累的。

在80m和160m上真正的王者还是B1Z,这不仅仅是应为他们是M2组,他们的80m 4SQ,160m全尺寸GP还是有很大优势的,另外beverage和北方的地理和很帮忙,尤其是在低波段经验上,其他队伍和B1Z的差距是明显的。我们回到M/S组中,B4R囊获了所有80m和160m M/S组数据的第一名,B4R的QSO数量并不算多,重点还是在40m上,但是他们的系数非常出色,归功于操作员的努力,也得益于beverage加上相对低的噪音。BY5CD的侧重点完全在40m上,80m和160m只为系数,虽然也用了beverage,但是本地噪音,抵消和接收天线性能,不过也还算努力,在80m系数上和B4R只差2个,160m则少了5个系数。反观地处北方的B3C,由于没有出色的接收天线,根本没有办法发挥地理位置优势,低波段数据比较惨。

综合三个低波段的数据,BY5CD扬长避短,只用了半小时的80m+160m主叫,全部精力放在40m上,并且在BJT17点刚过10m和15m还有传播的情况下果断换到QSO速率更高的40m波段,凭借40m波段获得了出色的低波段QSO数量、得分率和总分,最后得分居然超过了M2的成绩,B4R的低波段同样出色,足够多的QSO和优秀的系数能力,系数上和B1Z持平。B4TB的低波段不是特别好,但是仍然明显超过了M/S组的B3C,在个人比赛中算比较成功了。

 总结

图片

这次CQWW CW比赛中,BY5CD和B4R都打破了原B7P的纪录,高波段的传播上升,使得这两个中部地区的电台在高波段成绩上和原记录持平,今年超出原记录的部分主要来自于低波段,尤其是每个QSO的得分率,今年各波段获得3分的能力都比以往强,破记录主要归功于传播,另外,今年规则的改变,使得SDR、SKIMMER之类的新技术能够用于辅助比赛,这对系数的获得有一定贡献,就基本实力而言,并没有超出B7P的水平,但是上面的B1Z、BY5CD、B4R、BA7IO、B4TB的成绩都打破了响应组别的记录,和以前相比,我们不仅有B7P、B1Z,我们有比以往更多的团队能够达到比较高的水准,BY电台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了,我们的M/S团队竟然和第三名的德国持平,达到7个之多,SSB的M/S团队数量更是惊人,更可喜的是参加CQWW CW比赛的BY电台总数超过了80台,接近去年的翻倍,难怪国外ham都说比赛中BY台大有超越JA的势头。

今后我们将怎么发展?团体竞赛的人数在B7P、B1Z的带动下越来越多,也涌现出一些比较出色的团队,但是有些团队还仅仅属于参与的水平,要提高团队水平,还是需要提高个人竞赛的水准,只有越来越多的个人水平提高了,团队中才有更好的操作员。比赛以后我在想,今后几年我有可能要暂时离开一些团队比赛,个人竞赛的普及和提高才是更需要有人去推动,我愿意做其中的一份子。

上面的文字是一家之言,有很多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果有言过其实之处,请大家多包含。BA4ALC


BA4ALC/BA5CW 2015-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