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为圆明园
  平面图;

  圆明园由
  圆明、长春、绮春
  三园组成


  下图为当时留下来的
  圆明园鸟瞰图
   
   
  圆明园遗址
 
 
  在中国大地上,有三项古代建设工程是在世界上享有盛
名的:第一,长城,它是纵横在高山峰璧和沙漠上的总长一
万余公里的伟大军事工程;第二,敦煌石窟寺,它是大规模
的石雕和壁画艺术的精英;第三,圆明园,它是宛自天开的
全似仙境的园林艺术创作。这三者都是投入了极高人类智慧
与极大人力物力和较长时间的积累而形成的。其与周围大环
境的关系,都是在大自然中因势利导使人工与自然融合为一
体的艺术品。都具有极高的各具特色的让人们叹为的观止的
伟大艺术感染效果。其中圆明园则更是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
最近的一个。

   圆明园 (1709-1860) 在距今二百二十余年前的一个
深秋季节时,在通天的火光和掠夺声中,从人类社会中销毁
了。这个人类文明的骄傲,具有东方文化艺术成就代表性的
综合集中的大博物馆,它曾经完整的存在了150年之久。
它占地总面积350公顷,一百多个主要景区,全部是以模
仿各种式样名景的自然山水和花木植贝流泉瀑布为主体。园
林建筑总面积累计为16万平方米,零星渗透因形随势的分
散的镶嵌在山水间,既作为生活功能和在小雨、瑞雪中浏览
之用又是丰富景物的重要因素之一。处处山环水抱,正所谓
:“无屋不随山曲折,无山不在水中间,远过秦地宜春苑,
(宜春苑在陕西,故称秦地,为汉武帝名苑之一,即后来唐
曲江池之前身)肯数吴王消夏湾(吴王夫差之消夏湾,在太
湖洞庭西山之麓,绕山十余里,为吴王夏宫,湖水引入山湾
,成山水景)”。

  当1860年焚毁之后,由于当时仅仅是焚烧了建筑的
80%,和掠夺了室内的全部文物珍宝。然而山水,树木花
草,美石、小径、庭院与景区中陈设的铜塑、石雕、瓷器、
景泰兰等小品,各种式样的上百的桥,建筑台基的雕栏玉砌
,围墙和各种式样的门,泉水瀑布,游鱼野鸟等依然存在。
它作为一处“悲凉而美丽的,依然雄厚的遗址园林”,又残
存了40年之久,一直延续到1900年。这个时期它具有
“悲剧的美感“这个时期的目睹者,写下了悲凉而优美的很
长的史诗,如王湘漪,毛澈等,兹录其几句可见一般。”园
中四序多佳节,至尊最爱花林月,月下亲骑白凤凰,清歌挟
弹花如雪。东西复道接长秋,雷殷车声走未休。烛天灯火湖
山外,知是官家福海游。篷壶万炬环孤岛,松栝千树絮彩球
。”这是回顾皇帝福海夜游的景况。环湖都是灯火、湖中心
蓬岛瑶台上也是灯火,皇帝有的乘红灯金甲的龙舟,有的则
骑着长尾、长身、腹部腿部有长毛飘逸的白色的名马,官女
们清歌夹着琴声,月光下繁花似雪。又如:“汨罗不管金蟾
锁,上阳骨葬青莲朵,回首阿房一片红,错认湖山旧灯火,
谁念冰天七月凉,蕃河鸣咽绕官墙,似闻天语弥留际,犹问
离官一断肠。”这“汨罗”是对投江而死者的代称,当然是
屈原的典故,这是说管园大臣投水了,他不再管各个建筑的
锁钥了。上阳官女们,在名石“青莲朵”旁自尽了。回首看
到象当年焚烧阿房宫一样的火光,红了半边天。还误以为是
当年夜游时的灯火的红光,在这秋季夜色凉如水中,那围绕
着官墙的护墙河的呜咽的流水声,好象是咸丰皇帝临死前问
及圆明园焚毁情况时那种断肠的语声。又如:“奉使迎奕消
息迟,列朝宸翰缘街卖。老妪筐中宋本书,牧童壁上元人画
。莫问丛残贝叶经,牙笺四库亦飘零。僧廊篆鼎蝌文绿,侩
肆柴窑宝气青。”这是说在皇帝迟迟没有升天时的无政府的
动乱时期,文物大量散失的情况,其中有历朝文档史科,有
宋版书,元人画,有在印度贝叶上写的佛经,有夹在着象牙
书签的四库全书,有绿锈的蝌蚪文铭文的青铜器,有名贵的
柴窑青花瓷器...。那个时期,完全是“昊官花草埋幽径”
而已。而且在山水明丽之中,花木繁茂的自开自落,完全是
一种凄凉明媚的美。各种水体:涌泉、瀑布、溪流、小湖、
大泽、浅滩、沙汀、野渚,在多种多样的水生与沼生植物和
矶石的点缀中,潺潺的流水,每一个景区,并且在这些景区
空间之间的过渡地带,更有大量的“窥景”。各种的树木花
草,很多树龄都在百年以上,而且极其繁茂,这时人的活动
极少了,一般人也不可能进去,所以成了一个自然保护区,
野鸟大量筑巢,鸣禽多得惊人,所以又呈现一种“野花啼鸟
谈天宝,膳粉零缣画上林”的景象,这种远离尘世的优美宁
静感,使它达到了“静含太古,秀挹恒春”的意境。
  为什么一再要提到这“遗址园林”优美的景况呢?因为
这是今天计划建设“遗址园林”所追求的早期形象的楷模。
为什么不去追求将来有可能恢复到盛期的全部原状,而只是
希望恢复早期残败而优美丰富的形象呢?那是由于重大的历
史意义,不得不追求悲剧的艺术效果。必须把“美”和“美
的毁灭”同时反映出来。
  圆明园其造景取材、历史的和地理的纵横很大,或本于
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某些知名的历史故实,或者摹写全国
知名的名山胜水和名园名迹,缩影移植齐集于一堂。从内容
到形式多种多样及其丰富,但又能统一于这圆明园的大交响
乐之中。这种集锦式的群体组合,形成了各个景区之间的环
环相套,层层进深,互为因借,不可分隔。全部都纳入在统
一的总体交响效果之中,有一种漫连无际的不尽感,峻厚、
博大、精深之感。
  关于“圆”、“明”两字的含义,这个名称,在中国以
“儒”治国的封建时代,是具有很高规格的。“圆”是指修
身,“明”是指持国。“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是说
君子之修身,已经达到象中午的太阳那样,其智、仁、勇三
达德,已经达到博大精深,邃密周纯,无所不至的地步。“
明而普照,达人之智也”。是说持国者之奉三无私,“天元
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的大公无私,贤明不惑,洞
察民隐,政绩清明。圆明两字,概括出了封建时代明君贤相
的最高标准,也是对封建帝国的至高歌颂,源于儒家思想,
这在当时是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命名。圆明园在清代一直保持
这个名称,而不用“畅春”、“清漪”、“静明”、“静宜
”那类的名称,那是由于清代在前代的基础上,大规模的完
成了西郊风景区,这个与北京旧城并列的,园林连片如海的
风景园林之城。圆明园也就与紫禁城并列,成为一座新城之
核心的官苑,所以它一直沿用这一“政治名称”。
  圆明园350公顷,这在北京西郊的“园林之海”中是
占比重很小的,尽管它是这一新城的中心。这个新城的范围
,是从西直门的埠门开始,斜向西北直达小西山上下,方圆
的一百平方公里左右。有名园四十,古寺三百,人称“百里
浮青,金碧相望”。处处柳陌菱塘,沙汀野渚,墓地松林,
江村渔舍,港汊纵横,野禽水产,珠塔梵宇,接连不断。
  北京西郊这一庞大的风景园林之城,是明清两代五百年
积累完成的,最后成熟于清。明代虽也建了园林,但更多的
是完成了寺庙建设。清代虽也建了寺庙,但更主要是园林。
象这样庞大紧密连片,而又不是天然风景的人工化极强的园
林之城,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它突出的表现了连片范围之“
广大”,与圆明园这个核心之“精”。更有甚者,李格非在
“洛阳名园记”中一再推崇“潮园”的三句评语,完全可以
套用在北京西郊的园林之城中。即:“务宏大者少幽邃,人
力胜者少苍古,多水泉者艰眺望。蒹此六者,惟湖园而已”。
李格非是北宋著名学者,名词人李清照的父亲,对园林的鉴
赏品评水平自然是很高的。他所说的“务宏大”、“人力胜
”、“多水泉”三点,北京西郊当之无愧,而且远超“湖园”。
  以上是通过简单例举一部分情况以介绍圆明园所主载的
这个“风景园林之城”,其外围环境体系之庞大,以给人一
个概略的了解,这样圆明园只不过是这座庞大的金字塔的塔
尖而已。已经渲染了这个总体环境之庞大优美以后,现在应
该转入正题,从一个点上来介绍一下圆明园其盛时的状况,
可惜这方面流传下来的资料并不丰富,今天常见的四十景区,
一般也都流于程式化,并且这种鸟瞰图的观感也并非真正的
人游其中的观感。试举“福海景区”为例,其中圆明园中一
个大的景区,包括着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九景,以及很多
“小景区”和无数的“窥景”。这个景区位于圆明园的东部,
与长春园、绮春园十分接近。它是一个方形的水面,面积为
28公顷,这个尺度与围绕它四周的山的高度,与环湖的建
筑的体量,以及与湖中三岛的山与建筑的比例关系,都保持
在亲切感、开阔感、丰富感和和谐、恰当与对立统一之中。
环视福海全景,其景物之紧凑丰盛多样统一已达到了叹为观
止的地步。就我们所知,在中国园林史上,自周秦汉唐、宋
明以来,还没有一个皇家官苑中,有一个如此的景区,其丰
富、紧凑、开扩之统一达到如此境地。这个福海的水面是有
一连串的小岛环绕而成的,所以水外还有水,山外还有山,
它的这种集中表现“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一种丰富不尽之感,
远远的超过了杭州的西子湖。这些小岛都是带山的岛共25
条山,这些逶迤的小山有的很高,而且有的是一层一层的高
起来的。整个山势脉向,斜正浑碎,过接映带,隐现断续。
各岛山之间均有水口,环湖的水口共十处之多。运用十个山
脚水口这样的地形去环绕一个小湖,这是一种最佳的地形处
理手法。它便于表现大湖背后的深藏不尽,和地形地貌处理
上多变的多种多样的天然气质。在这样的峰头、岭腹、奥谷、
幽港、水口地带,来渗透镶嵌那些形式极其多样化的建筑。
有的临湖,有的则内藏较深,有的半露半掩,这样便极富于
层次感和高下错落远近幽奥的不尽感。乾隆皇帝在对北海琼
华岛北坡的山地造园,曾有这样的见解:“室之有高下,犹
山之有曲折,水之有波澜。故水无波澜不致清,山无曲折不
致灵,室无高下不致情。然室不能自为高下,故因山为构者,
其趣恒佳。”
  这福海景区环湖的景名不下六十出之多。
  其东岸自北而南计有:“涵虚朗鉴”(包括着雷锋夕照)、
“云锦轩”、“万顷波光”、“菊秀松崦”、“安稳幢”、
“接秀山房”、“惠如春”、“寻云榭”、“会心不远”、
“揽翠亭”、“万景天全”、“观鱼跃”和半露的“秀清村”。
  其西岸自北而南计有:半通半露的“廓然大公”、“洞里
长春”、“纳翠轩”、“冰壶花影”、“适性房”、“洗心观
妙”、“眺远亭”、“望瀛洲”、“深柳读书堂”、“落花水
面皆文章”、“延真院”、“澡身浴德”、“解愠书屋”、“
澄虚榭”、“天真可佳”。
  其南岸字东而西计有:“松泉清听”、“适赏斋”、“观
渊堂”、“别有洞天”、“南屏晚钟”、“凝香殿”、“广育
宫”、“夹镜鸣琴”、“山容水态”、“湖山在望”、“一碧
万顷”、“溪月松风”、“安和镇”。
  其北岸自东而西计有:深藏而半露的“方壶胜境”及“贻
兰亭”、“琴趣轩”、“藏密楼”、“澄练楼”、“不归云山”、
“山水乐”、“君子轩”、“松风阁”、“翠云幄”、“流
水乐”、“平湖秋月”、“花屿兰皋”、“夏隐亭”。
  其中央三岛则正中为“蓬岛瑶台”,东岛为“瀛海仙山”,
西岛称“北岛正字”。其间有“畅襟楼”,“镜中阁”等景名。
  以上诸景名其典故来源甚广,这种命名方式也是采用了“
诗”的“比”“兴”手法。
  例如“平湖秋月”、“南屏晚钟”、“雷锋夕照”当然是
杭州西湖十景,连景名都没变。其实“夹镜鸣琴”也是西湖“
蕉石鸣琴”的“变体”也与“两水夹明镜”这句诗有关。
  例如有很多是指花草树木起的景名,如“君子轩”是指竹
子。“花屿兰皋”是指花草极美的滨水地带,圆明园常在水旁
石隙间由人工杂植宿根花卉,极似天然生长者,人工随季节更
换,布置得极为优美。如“落花水面皆文章”、“深柳读书堂”
、“冰壶花影”、“纳翠轩”、“菊秀松崦”、“贻兰亭”、“松风
阁”、“翠云幄”、“溪月松风”、“松泉清听”等。
  例如有很多是取材于仙家道家及神话传说的,它的目的是
为了烘托仙境的气氛。如湖中央的蓬湖三岛,是取材于中国最
早的沿海地带的“蓬莱神话系统”。它一直为皇家园林所沿用。
又如“别有洞天”、“方壶胜境”、“洞里长春”、“望瀛洲”等。
  例如“接秀山房”落成时,其内外装修,由两淮盐政承办
紫檀窗棂二百余扇,具有“周制”。“周制者,明末扬州周姓
所创。以金银、宝石、珍珠、珊瑚、翡翠、水晶、玛瑙、玳
瑁、青金石、绿松石、象牙等,镂刻山水、楼阁、人物、花木
鸟虫镶嵌其上。建筑装修尚且如此,更无论室内家具文物陈设
之珍贵了。
  例如以农村和小镇形式出现的“秀清村”与“安和镇”,
都是极为优美的。
  例如突出云景水景、倒景、水声的如“琴趣轩”、“镜中
阁”、“寻云榭”、“万顷波光”、“观鱼耀”、“观澜堂”、
“湖山在望”、“一碧万顷”、“山水乐”、“流水乐”、“
平湖秋月”等。
  此外还有很多典故,如“会心不远”是华林园的一段故事。
“山容水态”是一位将军回归故里的歌颂。“解愠书屋”是关
于爱民,关心农业的故事等等。
  总之,福海景区其互为因借的场面极大;而且由于山脚水
口以及参差上下的变化,形成了极多窥景的景区。加之水面上
游动的多种多样的龙舟、画舫、又增加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使
这一景区丰富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福海上游动的龙舟画舫品种极多,如:“卧游书室”、“
书画船”、“飞云楼船”、“如坐天上舟”、“膳船”、“翔
凤艇”、“履安舫”、“太液朱鹭”、“松竹梅三船”、“载
月舫”、“如意舟”、“枭藻轩”、“公主船”、“龙舟”、
“平安月镜居”、“宁静舟”|“青雀舫”、“般若观”、“
更船”、“牛舌”、“雁尾”、“朴拉”、“划子”。如上所
举,画舫品种之繁,无论白天,还是灯火中的夜游,都是可观
的,据内传,皇帝夜游时所乘的龙舟,长十丈,镂黄金为鳞
甲,爪鬟飞动,夕阳西下后,由宫女数十人摇舟。
舟中悬百余琉璃灯,入夜则易红纱,照水尽赤,环湖树缚炬,
灿若繁星。日间则以上诸形式的画舫,如同活动的楼阁,在水
中漂浮游动,与岸上的楼台,在动与静中交相辉映。笔者与金
勋老先生为望年好友,他光绪年间供职于圆明园内,他家经营
天利木厂,多年为皇家承造画舫,故所知甚祥。
  朱启铃先生歌颂园林为:“尽错综之美,穷技巧之变,歌
咏图绘,传之不朽”。这福海景区的错综之美,景物之繁复多
变,完全象名曲中的一个优美乐章。如同诗人白居易所形容的
乐声那样:“轻扰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大
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
落玉盘。”乾隆在福海泛舟一诗中曾写道:“蓬岛瑶台福海中,
往来柢借舟相通..不如可望不可即,引人企思翻无穷”。想来
用音乐描述这一名景,也是可以“引人企思翻无穷”的吧?
  柳宗元谓:“游之适,大率有二,矿如也,奥如也”。其
意是说在赏景游览中,要开朗景观与幽奥景观互相交替的出现
为最适。这福海景区就是在旷奥两景上,都能质高而量多。中
央大湖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
青”,环湖景物交相辉映,这自然属于开朗的旷景。而那十个
山脚水口的曲折幽深之处,以及那些环湖上的支峦复岗之背,
以及密林、建筑、叠石短墙等挡着与大湖相通的视线形成障隔
的地段,境界较小,意境幽宓,自然均属于奥景之区,大凡身
在奥景之区,有的能通过一隙、一框,得以望见一部分旷景者
,称之为“奥中取旷”,这样在环湖行进中,时而进入幽奥,
时而窥见开朗景观之壮丽,则可谓之旷奥兼备矣。

  福海景区的优美地形,全靠取法于自然而进行的山水艺术
创作。这个创作在这里不是山水画,而是三度空间的真实的园
林了。但它借重前人的经验,包括前人的造园经验,包括前人
的山水画及山水画论,包括中国古老的山水地形地貌的学问,
当然更要结合当时各个局部现场的要求去因地制宜。正因为熟
悉这些情况,熟能生巧运用自如,所以无论从总体势上,还是
从局部微观的“尺尺寸寸皆以陂石画法为之,一变而为清毖”
上看,都是山水艺术上的杰作。它的工作程序都是有了图稿与
的模型,然后从总体体势上和一些细部上,在现场推敲,不断
修改,而后施工,这项工作的设计,由如意馆画师中选对堆山
造型极有经验的人承担。施工由“土作”完成。施工时分层务
实,随时切边,以保证土山的徒的形式与坚实不塌。

  中国的山水地貌是一门长期以来的学问,在很多“类书”
上均有记载,“山水画论”上记载亦多,如《太平御览》《山
水纯》等,圆明园当年有这项经验的人都掌握着丰富的章法、
程式、套路与零星应付特殊情况的技法,可惜失传了。尽管他
们的学识技能极高,但是门项很冷,没有广泛使用的价值。后
人只在地貌名词上和山水画论上探索,但不能直接解决战场上
的建设问题。事实上也只有在天子重视之下,才能出这样的人
才。一种特殊技能的天才。

  以上只举“福海”一例略作剖析,以为举一反三,对全园
不再作泛泛介绍了。